是夜,我们返回宿于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招待所,晚饭后走出招待所散步,享受着舒适乡野村庄的宁静。管理局门前公路上栽植的两排硕大的樟树,如罗伞盖,颇具特色,更为水库添置一景。据说樟树是水库修建好后栽下的,已有50多年的历史。往前面不远,就是黄石镇集镇,近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扩展改建后焕然一新,新建的文化站,司法所,敬老院,汽车站,政府办公楼,会贤桥广场,充分体现着时代气息。 据传,古时黄石镇东侧有个文庙,是当年人们祭奠孔子的地方。石门木楼,天井大堂,大堂有木柜经书,堂中高壁挂有孔子画像。解放后,文庙变成了黄石小学。原镇街的中央,还有一座跨河的石拱桥,桥长面宽,两端石阶上下,桥头有石雕的神兽花鸟,甚是雄伟气派。因一场特大洪水将其冲毁,至今老百姓仍叫它新桥。出镇西十里毛家河上原有一座廊桥,长近百米,宽约七八米,青石桥墩,木板桥面,半空架顶,覆盖整座长桥,顶架内外,花鸟虫鱼,绘声绘色。内有长条木,可坐可躺,整座花桥就是一件艺术品。同样也是因一场特大洪水,将其席卷而去。四方名胜,今天只留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欣喜的是,黄石人的文化底蕴依然代代相传。黄石中学和黄石小学,就在当年的文庙附近,绿树繁花,群楼阔室,文气氤氲,朗朗书声,依旧是黄石人最爱听、最动听的音符。 天干水荒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原来整个白洋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洪水泛滥成灾痛苦之中。在1954年特大洪灾中,从慈利县龙潭河镇以下的村落起,全流域水漫一片,农田被冲毁、房屋被淹没,多少人站在屋顶掩面痛哭。洪水过后,流域一片荒芜,那惨景让人痛入骨髓。在黄石水库的建修中,才有了库区人民大公无私的举动,大家为了挡水,拆的拆门板,拆的拆板壁,广大移民户献出自家的房屋支持水库建设,也才有了如今整个库区人民得来的幸福生活。 来到水库大坝脚下,我们尽情沐浴着乡野的晚风,呼吸着田园清新空气,体验着乡野纯朴而宁静的生活。望着远处大坝右侧灯火通明的黄石水库坝后电站,忽然就想,这个昔日的穷乡偏僻之地,如今却变得这样美不胜收,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是啊,几天来的行走,我们在库区多个乡镇、村庄走访漫游,沿途是看不完的风景,道不尽的风光,一幢幢红白相间的楼宇新居拔地而起,掩映在山光水色中显得分外妖娆。一座座湖心岛屿为绿水环绕,小船湖中畅游,更显诗意盎然。一条条库区水泥公路向前延伸,随山势弯弯曲曲,越过山涧,越过溪水,浪漫而温馨。宁静的田野、清澈的蓝天、悠闲的白云、清亮的湖水、翠绿的林木,宽畅的道路,明亮的路灯,美丽的屋场,整个黄石水库库区,就像是一幅高手绘就的锦绣画卷向我们扑面舒展开来,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是啊,如今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一切一切的美好,都是一代人通过艰苦奋斗换来的,前人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时刻不忘,永久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