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4 16:34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续十三)
1969年年底,我被安排到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家乡丹凤县执行接兵任务。同去的排长叫张书智,是湖南澧县人,他比我年纪大不了多少,但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并不很亲密。我和安乡老乡李绍年一起被分在寺坪区,记不清在一个是否叫宽嘴的公社,我与其武装部长观点、兴趣很相投。我俩结伴走访预选的新兵的家庭,进行政审和目测。这位部长是复转军人,有文化,他对“破四旧”有不同看法,并说收藏过一部被造反派判为毒草的《康熙字典》,找出来后一定要送给我。 这个公社的一所学校,好像是联校,有一定规模,邀请我们给学校师生做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报告。本应张排长讲的,但他安排我讲。当时我的心情很好,从戈壁滩走出来,再到内地,也少了军营生活的种种约束,有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我不用讲稿,侃侃而谈了两个小时。这个公社不仅年轻老师喜欢我,年轻医生也喜欢我。我被邀请到一位从卫校毕业的医生的办公室做客。这个年轻的医生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我早在丹凤县城就听到大家热议:有一个从著名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分来丹凤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不会给病人“抓药”,以此说明读书多,并不说明他就有用。年轻医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是用不对口,没有发挥他的专长。他很爱读书,藏有一套《本草纲目》,主动拿给我看。并大胆地说一些人把此书当“四旧”,实在太愚昧了。在交谈中我们大谈知识终归是有用的。我父亲是一个老肺结核患者,链霉素、雷米封是治肺结核的特效药,不容易买到,寺坪区一个公社卫生院的女医生给我很大支持,她不仅一次卖给我几十支链霉素,还请人给我钉了一个木盒子做包装,直到帮助我邮寄。同行的战友开玩笑说,这位女医生可能爱上你了。其实当时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是对人民军队的热爱。
2007年9月25日,旧地重游。丹凤县城老街的尽头是丹凤县博物馆,我没有时间参观, 只是请人在门前为我拍了一张照片。三十七年前的小伙子,已经是一个六旬老人了,日月如梭啊! 丹凤县博物馆门前留影 1970年,部队调防宝鸡,在秦岭的太白山施工。1970年的陕西新兵训练也是在宝鸡,我接兵任务完成就回连队了,没参加训练新兵。同去接兵的安乡籍战友李绍年参加训练了。秦岭风景优美,今天一定是旅游胜地。我们当年在那里施工,不知道享受自然。当时的感觉是天气潮湿,一天要下好几阵雨;蚂蚁特别大,虫子也多;山里有野猪,传说还有老虎。107团部分连队长年在那里打坑道。我们连队去后负责“被复”,即浇灌混凝土。我被抽调到中队部与李寿全一起办简报。李寿全比我聪明,会“发挥”我的作用,写文章,刻钢板,大部分事情是我做的。他当时是机一连文书。机一连靠近施工现场,我们的两人“报社”就设在这里。一个战役之后,我在中队部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写材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副教导员牛坦,一天他当着我的面对来营部开会的三连连长朱守田说:“老朱,应国斌挺不错,赶快研究提拔他!”朱连长连声回答“是,是”。其实,两人送了我一个空头人情。从当兵开始,我就是连、营两级首长的“秘书”,稍微重要一点的会议发言都由我写材料。连队的黑板报一直由我和侯若平两人负责,侯若平选调飞行员后就由我一个人负责。搞“红海洋”时,我负责在营房的墙上绘画毛主席像。 从左至右:连长朱守田(已故)、排长徐绍端、副连长陈书志(已故)、指导员林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