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澧转播 于 2024-10-10 22:47 编辑
永远的丁玲 | 丁玲到前线定边的前前后后 微临澧 2024年10月10日 10:01 湖南
丁玲
【1904-1986】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丁玲获救。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
01 初到保安
1936年11月,当32岁的丁玲终于到达保安的时候,天已黄昏。她看着周围的房子,除了一两家住户之外,所有的机关都住在了靠东山的窑洞里,一排窑洞约半里长,军委、边区政府、党中央各部都住在这里,全中国革命的人民领袖,全都住在这里。
丁玲被安排住在“中华苏维埃”的外交部,算作是当地一座豪华的大房子。得知丁玲到来后,周恩来专门来看望她。两人正热情地交谈着,门被推开,毛泽东披着棉衣笑着走了进来。刚走完长征,毛泽东整个人都显得很消瘦,颧骨突出,一头浓密的头发顶在脑袋上,脸便显得越发长且瘦。
周恩来看到是毛泽东,忽然眼睛一亮,问道:“主席今天漂亮了,刮了脸呀!”毛泽东笑着回道:“我还没有理发呀!”随后,毛泽东走到丁玲的身边,握住她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丁玲!大作家,我看到你写的文章,很好嘛!”寒暄几句后,毛泽东、周恩来便离开了丁玲的住所。
丁玲根本没有想到,就在毛泽东、周恩来离开不长时间,中共中央宣传部特意为她举办了欢迎宴会,这样的礼遇是空前的。中宣部长凯丰同志致欢迎词,说“丁玲同志是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陕北后第一个到苏区来的知名作家”。周恩来、林伯渠、李克农都发了言,周恩来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我们红军队伍,不仅需要扛枪杆子的战士,也需要拿笔杆子的战士,我们欢迎更多的作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画家,到我们苏区来。”丁玲也非常激动,就像一位从远方回到家乡的游子,在亲人面前讲述了自己在南京所遭遇的一切,以及一路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丁玲的动情演讲,感动了在场的大家。宴会结束后,毛泽东问她:“以后想要做什么事?”此时的丁玲感受到了革命家庭的温暖,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红军!我要上前线当红军!”或许当时的丁玲并不了解红军的生活,也不知道红军经历了多少苦难,但在她的心中,她非常敬佩能够克服困难、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队伍。因此,在她的心里,成为红军队伍当中的一份子是她大的目标。
毛泽东得知丁玲的想法之后,也十分佩服丁玲的勇气,没有半分阻拦便同意她加入到红军队伍中。“现在红军可能还会和胡宗南有最后的一战,所以你就去杨尚昆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去吧!”
▲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代表合影。前排右起第五位为丁玲
02 去三边前线
1936年11月23日,毛泽东正式批准了丁玲上前线的请求。第二天,32岁的丁玲戎装上阵。24日上午,丁玲从延安出发,由红军大学校部警卫通讯排战士翟作军护送,随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共同北上。他们到定边县绍沟村(今定边县冯地坑镇稍沟塬村),准备参加打击胡宗南部队的战斗。
丁玲回忆道:“起程那天早晨,参谋部送来一匹跛马,一个饲养员。还派来一个12岁的勤务员,行军常常掉队,每到宿营地我都站在村口等他。半路上他洗脸,把我的脸盆弄丢了,我就得跑到司令部借用任弼时同志的脸盆。这些我都不在意,欢欢喜喜跟在队伍里面,一天走六七十里。脚打泡了,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有时候,管理员说我和另一个从白区来的小汪没有建制,没给我们号房子,我们就有时住伙房,有时住马号。中午,管理员也常常忘了给我们发干粮,我看见大家都在吃东西,就躲开了。”“这时总指挥部驻在绍沟沿,总政治部驻在它南边五路,我们就住在这里。”
据丁玲回忆:绍沟沿(稍沟塬)是个靠近沙漠的小村子,只有几十孔窑洞散布在一条山沟里。用水很困难,都是积存在水窖里的雨水和雪水,里面有枯树叶子、碎纸头、破布片、驴粪、羊粪,除做饭、饮马外,每人每天限用一小盆。
战斗打响之前,丁玲骑马与贾拓夫同行,去定边县城(当时中央党校驻地)看望董必武、成仿吾和上海平民女校的同学钱希均(毛泽民夫人,时毛泽民在定边搞经济工作)。当晚住钱希均家,次日钱希均陪同丁玲去访董必武、成仿吾。
03 今日武将军
在三边期间,丁玲写通讯、散记、速写等七八篇,编为《北上》,后佚失。在前方(定边、安边、靖边南部山区一带),丁玲结识了彭德怀、萧克、贺龙、陈赓、王震、杨得志、黄克诚等一批红军将领。王震说:“听说来了个作家,好啊!我们这里都是武的,需要一个文的。”贺龙说:“我们是老乡,你们安福县蒋家,我去过的。”
1936年12月12日下午3时,丁玲参加了在定边县城隍庙举行的纪念广州暴动九周年群众大会。她披着县委同志给她的脱光了毛的老羊皮袄,坐在主席台上。会后,她参加了游行,晚上又在城隍庙观看了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她创作了《广暴纪念在定边》,刊于12月28日的《红色中华·红中副刊(第3期)》。 1936年12月30日,丁玲正在跟随部队去三原途中,他们收到了毛主席亲发的一封电报。彭德怀接过电文之后,微笑着喊道:“丁玲同志!”
彭德怀在军中一向很是严肃,不管在战士还是女同志面前都不苟言笑。但今天,丁玲看到彭德怀意外地和自己笑了笑,丁玲猜到,发来的电报一定是好消息,于是,她笑着问道:“前线是不是又打了胜仗?”
彭德怀开心地说:“是毛主席用诗写的战报。”
丁玲很是疑惑,便立即接过彭德怀手中的电报,看到了一首词,而这首词的题目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原来这是毛泽东写给自己的词,丁玲赶紧继续往下看: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在词中对丁玲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并且还对丁玲的到来表示了热烈地欢迎,对于丁玲的选择,毛泽东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在词的最后一句,称赞她从一个写文章的“文小姐”,经过了革命的历练和军旅生活的锻炼,已经成长现在的一位能够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的“武将军”。这在毛泽东一生中,享此殊荣的只有彭德怀元帅了。
这首词令丁玲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丁玲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收到词的几天中都沉浸在快乐之中。”1937年初,丁玲返回延安后,毛泽东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亲笔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她万分激动,非常小心地收藏起来。1939年,丁玲将此寄至重庆胡风,请其代为保管。1982年,胡风历经沧桑从四川回到北京后,将这一珍贵文物归还丁玲。
04 发挥重要作用
在三边,丁玲很短时间就写出了直接反映和歌颂红军的《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作品,得到任弼时等人的称赞。不久,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迁到延安。毛泽东又点将让丁玲回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实现了她的当红军的愿望。之后,她又被邀担任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的委员,参加《红军长征记》的编选工作。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丁玲在中宣部的直接支持下,出面组织了一个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在内的综合性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不仅在陕北,而且到过西安和山西部分地区,为积极宣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榆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杨文
一审:章莉 二审:朱菲 三审:李绍平
监制:谭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