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间天河。整个灌区工程由县水电局查勘规划,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厅批准动工兴建。施工阶段,省、市、县水利部门派出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吃住在工地,把握工程质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施工中从渠道定线着手,如何确定渠线最合理走向,既要照顾大面积自流灌溉,又要渠线短,工程量小,造价低。技术人员头戴草帽,脚穿草靯,头顶烈日,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在油灯下整理资料,反复比较论证。测量由专业人员把关,做到弯成弧、直成线,全线一个标准,整齐美观。挖土和弃土的处理,指挥部有统一要求,挖土与弃土处理与土地平整相结合,挖高土成高田,挖低土成低田,达到土挖完,田平好,不准乱挖乱堆。由于取土与土地平整结合好,渠道沿线开荒还开凿出了许多梯土梯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灌区最长最大的渡槽要数狮子山大渡槽。狮子山大渡槽位于南干渠漆河镇列桥村5组,是一座拱跨混凝土渡槽,最大拱跨60米,共4跨全长320米,按照规划设计,狮子山大渡槽接连跨越三座山头,其最高处28米,设计过流量9.6立方米每秒。经过漆河营800民工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战,高标准建成了狮子山大渡槽。它彩虹般横陈云端,凌空飞跨在村庄上空,在三座山头的峻岭中逶迤着不见首尾,远观就象一条飞舞在天地间的巨龙,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狮子山大渡槽建修都是就地取材,架构和材料因地制宜,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桃源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原始的方式,修建了这座风格迥异、集红砖、水泥、钢筋、竹片于一体的“人造天河”。它是老一辈人不怕苦累、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的智慧结晶,那些设计师和劳动者们就像一块砖、一滴水一样隐藏在沉默的渡槽里,他们的生命、智慧、热情、灵性都融入到了渡槽中,使之不经意间让这座人间天河成为桃源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件极高价值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历史的记忆,一个人间奇迹,一座时代的丰碑。我们应该珍藏这些精神记忆,保留这些岁月的沧桑,使人们感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回响,感受那个气壮山河改造自然的年代气息、感受那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征服自然的时代精神。 面对这座刚修建完工宏伟的渡槽,当年的县委书记、工程指挥部政委杨汇泉激动万分,连声说:还是毛主席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激动之余,杨汇泉当场挥毫泼墨,亲笔题写了一幅对联----“雄狮怒吼三山裂,巨人挥手银河来”。这既是对人民群众智慧的赞美,也是对工程标准的高度肯定。后来人们将狮子山渡槽更名为“雄狮飞渡”,至今在槽身这四个大字赫然可见。 南干渠和和北干渠相互曲绕在桃源北部的崇山峻岭中穿行,每座渡槽、隧洞、桥梁、提渠、机埠等建筑物上都留下了当年建修时的标识,撰刻着时代的印迹,如毛主席语录:“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如“农业学大寨”等口号,“时代造英雄”、“立壮志、树雄心”、“鸡毛上天”、“奋发图强”等激励群众的警句名言。这些字体因岁月而显得字迹斑驳模糊。而在北干渠的双溪口乡一字山村境内的一座横跨两山之间的渡槽槽身上,几个描红的大字“桃北一虹”却耀眼夺目,这有可能是后来人们进行描红加工的,落款是——桃源县陬郊人民公社建修,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这使我们想到,这是在前文提到的现年96岁的郑英同志带领下完成的一项工程任务。他当时任陬溪区副区长,修建黄石灌区陬溪民工团团长,历史不会忘记一个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人,后人也永远记得他们的功绩。 这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一个信仰的年代,一个忠诚的年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蕴藏巨大的能量,靠着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完成他们的使命,让人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敬佩。 黄石灌区渠系横穿700多座山岗、90多条峡谷,共完成干支渠道1212条,总长2031公里,各类建筑物1532处,其中渡槽98处,总长6693米,开挖隧洞400处,总长3100多米。其中总干渠、南北干渠渠道114公里,其中凿穿隧洞20处、架设渡槽21座。一级支渠31条362.4公里,斗、农渠1179条1669.6公里。整个灌区于1968年全面建成受益。惠及黄石、九溪、热市、陬市、漆河等10余个乡镇37万亩农田,5万多亩旱地,30余万人口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渠道前期建设进度不高,直到1966年冬,全县6万人上到工地后,树立起誓要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壮志和英雄气概。为了鼓舞士气,工程指挥部还专门创作了革命歌曲《一道喜迅传下来》:一道喜迅传下来,公社社员乐开怀,男女老少奔相告,要把人间天河开。黄石灌区修起来,幸福泉水引上山,造福子孙千万代!建设民工们就是唱着这些自己创作的革命歌曲上到工地,用他们青春热血,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筑起长达2000多公里的干渠、支渠,正如歌中所唱的——要把人间天河开。确实,到1968年,全线渠道贯通,它们或穿山或越岭,或在宽阔的平原上穿行,从高空俯瞰,正如开凿出的一条条人间的美丽天河。 为了更好了解黄石灌区,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调研组一行还专门请黄石水库渠道管理所所长曾磊陪同,沿整个南北干渠走访,感受当年人们修建渠道的艰辛和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 黄石水库渠道管理所现有职工32人,下面设有6个中心管理站,负责灌区几百公里的总干渠和支渠的渠段管理。他们常年累月默默坚守在这里,每天在渠道上用脚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遇到险情立即处置上报,生活已经和渠道融为一体,情感也与每一块渠石紧紧相依,虽然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单调平凡,但他们大部分都是“水二代”,接过了父辈们的“接力棒”,忠诚坚守在水利战线上,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总干渠分水闸位于渠首电站旁,是黄石渠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南北干渠距总干渠的14公里,位于九溪镇的土金村。在这里,黄石湖水南北分流,一部分往北干渠远去,一部分往南干渠道流走。两个闸房内安装启闭机,将湖水一分为二。原以为黄石渠很有名气的南北干渠会非常的高大上,但却只看到山塆的一汪湖水和两座并不雄伟的闸阀,闸阀上并没有什么标志性的标语或题字。原本想在这里挖掘一点动人的素材和故事,但毕竟半个多世纪前发生的事,距现在的生活还是很遥远,一时也找不到熟悉那个时代的见证人和当年参与建设的民工,只得作罢。 不过在北干渠双溪口镇的麻溪观渡槽,让我们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采。站在渡槽下观赏,这是一座于67年修建的双悬壁渡槽,已在这里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结构完好,从未大修过,质量令人佩服。渡槽横跨在平地中间,从下面向上望显得非常壮观。双悬臂梁箱形渡槽具有受力条件好、节省投资、施工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通过对箱形渡槽结构尺寸的计算,说明了箱形渡槽受力条件好、结构安全可靠,体现了当年的设计者们科学、合理、节约的设计理念。 当我们一行来到马鬃岭镇理鸣村大枫树垭时,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北干渠到达这里准备穿隧道而过时,这座山塆却左右修建了两个机埠,分别把渠水提上近100米高程两座山头,两座山头上又修建了分支渠。分支渠的渠首,全是用棕红色条石垒造,渠首条石上写着几行大字:“时代造英雄”、“驯水远征”等字样,形象贴切生动。当年的建设者们,个个都是“驯水英雄”,他们把水截断,把水改道,把水引上山,对得住“驯水英雄”四字。从这里过去,就是北干渠楼房坪支渠,这里离石门县的蒙泉镇只有3公里。按照当年的规划设计,渠道是要修到石门、临澧县的,后来因为石门、临澧县自己也修建了水库才作罢。 当我们经过马鬃岭镇马鬃岭居委会6组时,村民陈金富老人听说我们是来了解当年修建黄石水库情况后,热情的搬来板凳,端来茶水,回忆起59年冬天修建水库时的情景:他是1944年出生,当时还只有15岁,是跟着本家的叔叔伯伯们去的,因他年龄小,便负责记码,那时他们的工地分在库内的芭茅洲乡,用船运土到大坝上。为了水上安全,运输队把几条木船用绳子连在一起,使用了脚踩船的办法。当时工地上提出了口号,“7日连台不上床”,大家鼓足干劲,就着马灯的微弱亮光挖土上船。冬天的芭茅洲河边寒风刺骨,他没有胶鞋,穿着一双草鞋记码,冷得直打哆嗦。干一个通晚乘船回工棚时,人都冷得麻木了,那年春节他没有回家,是在工地上过的年。黄石水库修起后,他又参加了灌区建设,把库区清亮的湖水引到家乡。现在,他家的日子好过了,渠道修通后,田地不缺水了。他的两个儿子陈平静、陈平中承包了1600多亩农田,成了种植水稻专业大户,发家致富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想想小时吃的苦和现在的幸福生活,他觉得非常值得。 黄石渠,一条承载着千万人心血的渠道,道上的每一块渠石,无论是大是小,是青是红都是那么规矩平整,那么错落有序,那么紧密相依。它们原来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乱石头,但被有目的地加工整合后,就变成了一条巍然屹立的长渠。岩石坚硬,人却更硬,再坚硬的石头也在坚硬人的手中俯首贴尔。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修渠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用勤劳的双手,化梦想为神奇,用有限的生命筑成了千里长渠,为后人铺就了通向幸福的金光大道。 黄石水库灌区,从1964年开始规划,到1968年全面峻工后,灌区工程指挥部专门组织宣传科请专家创作了革命歌曲:《河水滚滚上山岗》——胜利号角传四方,河水滚滚上山岗,穿隧洞、跨大河,公社社员喜洋洋。河水滚滚上山岗,灌区一派新气象,层层梯田层层绿,瓜果满坡稻花香。是谁引水上山岗,是谁绘出新图样,是党领导英雄汉,降龙伏虎美名扬! 曾参加黄石水库建设,原县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位上退休的已故的覃静斋同志,在黄石水库枢纽工程建设完成后,看到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后,十分兴奋填词一首: 满江红·黄石水库 石破天惊,金钢坝、岿然屹立。除险恶、旱魔洪涝,了无踪迹。万盏灯明黄石灿,满湖鱼觅表虫泣。水绕山、幽谷野林中,船鸣笛。 凿涵洞,银网织;飞架渡,奔流急。灌农田万顷、水随人意。百日天公无水滴,四时谷物盈仓积。看今朝、绿水映青山,无穷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