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整个黄石枢纽工程建设,它带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党群齐心。都说兄弟齐心可断金,但这话转用到黄石水库建设当中亦是不差分毫。1958年黄石水库修筑时,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资金、粮食十分匮乏,各方资源都比较紧缺,而要修筑这样大型水库,是需要动员成千上万民工,还要淹没数万亩良田,移民任务艰巨。有谁能调动千军万马建设水库?持续“作战”10年之久呢?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筑起坝高40.5米,坝顶长219米的大心墙土坝,开挖2000多公里渠道,灌溉面积达37万亩水利工程。这样的工程可谓千古绝唱,匪夷所思,但坚强的桃源人民就做到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程组织和领导者是有着何等的勇气和非凡的胆略,如果没有共产党和县委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齐心协力,共度患难,要建成这样大型水库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时的县委下了“砸锅卖铁”的决心,提出“建设黄石水库,造福子孙后代”的战斗口号。县委向省委报告,省委很快就作出了批复,原则同意桃源县委关于修建黄石水库的请示报告,但经费和技术措施要由省水利厅重新考核。桃源县委顶住各方压力和困难,和技术部门协商,坚持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最终获得了省委的同意。 县委的决心有多大,群众的力量就有多大,为了水库建设、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拼尽全力,他们坚信今天吃点苦,子孙后代就有粮吃,有水喝,有了这一信念,就有了无穷的智慧力量。共产党人胸怀宽广,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有真正做事业的真诚心和坚定的信念,群众听党指挥,党群齐心,这是水库得以建成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是同舟共济。在建设工地,干部与群众始终坚持“三同”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一举措当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成功的遏制了腐败的发生。修建黄石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那么多资金投入却没有任何领导“落马”,这是为何?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同样的目标,所以任何花销用度都是透明公开。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紧缺,民工干着这么重的体力活,而吃的是定量的米饭,少油少盐的萝卜白菜,菜汤甚至能映出人的倒影。领导干部体恤民工,同民工同吃食堂、同住草棚,不搞特殊化。 三是甘于奉献。黄石水库的建成,既奏响了桃源人民一曲优美的精神凯歌,也是桃源人民引以自豪和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但库区人民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库区内有3万多亩良田被淹,拆迁房屋8000余间,先后移民1.17万人。这么多人离别故土来到异乡安家落户,这不仅是桃源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也充分反映了桃源人民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黄石库区群众背井离乡,损失惨重,他们这份大公无私的精神永远载入史册。随着黄石水库的建成,住库区内的群众,他们出行不便,过去从库区到黄石镇要走上十多里陆路,路程增加了好几倍,或靠小木船经水路上堤,由于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到了库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才得以改观。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在当年的水库建设工地上那是随处可见。有因为水库建设推迟婚礼的青年情侣们,有因刚生小孩就上工地的,有照顾不到年老的父母的……其实工地上哪一位不是丢小家的呢?为建库而长年累月的忘我工作,尤其是那些为黄石水库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民工和因公致残的民工兄弟,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记史册,流芳百世。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桃源人民对黄石水库建设的无私奉献,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库建成后,保障下游一市(常德市)一县(桃源县)100多万人口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农田家园平安。同时也使得白洋河流域多个乡镇37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而且还开发了部分河滩洲地,扩大了耕地面。1968年以后,桃源粮食亩产突破800斤以上大关,成了主要水稻产区的丰产县。 正因为黄石水库的建成,让桃源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在全国都争得了一定的地位:水利部于1977年3月初到4月中旬,分三批在桃源县举办了全国大型水库工程负责人学习班,并向全国水利战线发出了“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桃源”的号召。后又于1978年3月在桃源县召开了有1300多人参加的全国水利管理会议,将桃源县誉为“全国水利管理标兵县”,从这次学习班和这次会议后,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和38个国家、地区的20多万人,先后到桃源县进行过参观与考察。苏丹民主共和国总统尼迈单和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也曾率团访问过桃源县水利工程。全国一些重要的报刊杂志,曾多次报道桃源县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的先进事迹,还出版了《桃源新貌》书籍向全国公开发行,出版了《春满桃源》画册对外宣传,《中国报道》外文刊物对外报道了桃源县的水利建设成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专门在桃源县摄制了《洞庭湖畔绘新图》和《水库保安全》两部科教片在全国放映。近年来,黄石水库的优美风光,多次被各媒体报导,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还把黄石水库的优美生态环境制作成电视专题片播报,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尽显风骚。 黄石精神是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把年华留在了青山,也把悲壮刻进了历史,愿黄石精神不老,永远传承。这种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桃源人民克难奋进,在新时代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黄石的故事似乎已日渐远去、模糊。然而,黄石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永远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去学习,去传播。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吸取营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