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事(四) 作者 宋志强
一
片警在整个社会好像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在公安机关里面也似乎是个小存在,哪有电影电视里那么多的帅气威猛,神机妙算;哪有什么叱咤风云,赫赫有名。除了默默无闻外就是琐碎的小事缠身。如长期不断接受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户籍管理的基础工作,大小案子的信息排查,违法人员的监管,公共治安场所的管理与检查(如防火防盗防安全),都是考查内容。俗话说上面千条线,落地只有一个点,无论多少工作我们都得逐条去落实,综合情况、总结与汇报,你要是轻描淡写,三言两语,无头无尾,讲不出工作的措施和效果,那是无法交差的。 我所谓的办公室,总在群众的家里流动,群众家里的饭桌、茶几都是我的写字台,笔记本、钢笔平常揣在口袋里,有情况走到哪记到哪。我的脑海里总记得局长文匡世的话:不加强学习,还像有些老同志那样把不会写的字用圈圈点点来表达,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 我的具体工作就是走街串巷,联厂联防,总觉着自己是被老百姓的事牵着鼻子走。像群众吵架打骂,家庭邻里之间的纠纷,被偷被抢等等,不只是单纯一句"依法办事"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有厂社的共同配合,既要有严正的一面,又有包容的一面,才能达到真正的排解效果。无论家庭还是单位,有事都是需要随叫随到的,如此你才会为群众所接受,或让群众基本满意。群众的评议,厂矿社区的反映,任务落实与否,是我们单位对个人每月检查评比的重要条件。你若已经努力过了,且足够勤勉,你会发现厂矿社区单位就会给你一个大大的好评。
二 厂社联动机制是片区安定的基础。苏家渡街上人不是太多,两三千人的样子,但驻街道的市农药厂、供销社、学校以及隔着一条边河的市冻肉厂、酒精厂、洞庭制药厂、造纸厂、常德机械厂等一些大型企业分布在此,而且还是和德郊乡的五一、民建村交融在一起,也是公安管理的一部分。好在这一些单位里都设有保卫科,厂内的事则由他们自己负责,但出了大门的所有事都是片警的事。
洞庭制药厂的大门口是一个三叉路口,厂与厂相对而建,厂房与宿舍参杂,流动人口多,也是职工上下班及生活购物的区域。这里厂多人杂,店铺商家小贩复杂,经常出现各类问题,甚至社会上的打架斗殴,争风吃醋,交通事故,都有发生,厂保卫科的郑科长为此经常报怨而无能为力。面对现实问题,我定是不能袖手旁观,一方面取得所里支持,另一方面与所有单位保卫部门商量,各抽调一两个做过保卫工作的精明年轻职工组成一支巡逻队,在重点时段开展巡逻守卡工作。这支队伍由我带队管理,每个人的手臂都戴上治安的红袖标,工作的时间、地点和任务随时安排。先期开展一个月的巡查行动,在社区造成一种威慑作用,出了问题我们及时到场解决,让老百姓知道派出所的治安人员就在身旁,不是几个违法乱纪的人可以把天下扰乱的,这样厂区街道慢慢安稳下来。
那时候的肉联厂职工上千人,是一个很牛的企业,其热闹程度甚至胜过一般市场,因为它承担着全市猪肉的宰杀和供应,是全市生活服务重点单位。贵姐姐正是该厂职工,那时候也是蛮牛气、蛮翘巴的哦!在物资计划供应的那个年代里,人们缺少的是油荤,男女老少对肉联厂的猪肉是趋之若鹜,这里也成了香饽饽一样的存在。厂里每天都有送猪进厂的,拉肉出库的,车间、冻库,有国营单位计划拖货的,有批发零售商的售卖点。记得后来我是经常为家人去那里抢购三毛一斤的排骨或肥膘肉、下水什么的,有时托朋友去买点。厂保卫科邱科长是个瘦高且精明而斯文的人,厂里的这么多环节都要盯着,辛苦得够呛,还不讨好,我每次去厂里邱科长就说保卫工作难办。厂里虽然进出厂、入库出库都有登记,把关严格,但也出了问题,警察必须义不容辞地帮助破案查问题,对坏人坏事依法处理。在片警和治安警的配合下,厂里另设了巡查组和应急组,层层堵住漏洞,把一些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后,厂安民顺了。
而对市造纸厂的最大威胁,则是厂里那堆积如山的芦苇垛,如守着火山一般,防火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万祖政书记及保卫科徐科长深知究里,哪敢有半点含糊,这防火从厂外就拉起警戒线,警示牌,厂内杜绝火种,还有人在周边巡,派出所的人来了,少不了去看看仓库管理和周边的环境,特别是燥热天气里更让人提心吊胆。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运气不错,一直都很平安。
农药厂离我睡觉的地方是最近的,我的感受也是最深的,因为厂里农药的味道一天到晚总是在鼻子里外熏着,有人说,长期被农药味笼罩着,日后会影响健康,不是危言耸听,但当时的我也必须忍着。保卫科赵、罗两科长是澧县人,于我有乡谊之情,厂里的职工宿舍在街尾,时不时会有事情出现,经常打电话把我叫去说话谈事,而厂里还有一种剧毒氰化物属于重点管控物品。记得我刚来不久,曾经出现厂里的职工xx因为逼迫亲生女儿和他长期发生关系,其老婆和女儿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报了警,派出所出警后,在抓捕过程中,这名职工将其事先偷偷取出的氰化钾口服下去,仅一分多钟人就没了。这件事对厂里震撼极大,对剧毒物品的领取措施更严了,我也经常去这个仓库走走转转,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以往松懈的乱象了。
三 片区的各项工作按部就班,一切慢慢步入正常轨道,我和这里的婆婆姥姥、大人小孩都已熟悉而融洽,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片区内厂矿领导们的支持。知人知情,成为我第一站基层工作的名片。
我的心情愉悦起来,开始和现在的老婆谈起了恋爱。
不长的十个月的时间里东行西顾,我这个革命化的名字已被大大方方,正而不斜且毫无保留地印在了这一片土地上,我感觉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应该是好的,负面的大概不多。因为军人和警察的形象同等重要,正面而让人敬畏,本人的各种习惯和职业操守正是毛泽东时代接受革命教育的结果,父母和单位均不必担心,而且我是自信满满,心无旁骛。
八零年五月,新人来所,我被调往辖区最大的居委会-老码头居委会工作,希望自己能以好的经历和懂行事的态势征服另一片土地。(作者系常德经开区公安局退休民警)
2024年8月7日写于河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