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0-19 06:28 编辑
(四)环渤海旅游记---王家大院 文/张云华 10月13日,上午11点多钟,我们一行来到三海关区的王家大院参观(上篇介绍了《三海关》,这里继续)。 秦皇岛王家大院,又称为山海关民俗博物馆,位于山海关古城东三条29号,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这个大院是一个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它由三个套院和18个展厅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梁柱间蔓延着香火的气息,翠竹摇曳青草绿,蝶舞燕语花凝香,恍若进入仙境。王家在咸丰年间开始兴盛,到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大院的建筑风格和民俗博物馆的展品,真实地再现了古城文化发展的历程,是滔滔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宝贵财富。 我们走到王家大院前,“王家大院”几个耀眼大字,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从金银首饰到衣棠布匹、烛台灯火、床橱柜桌、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盆器皿、瓷漆杯盘梳洗用具到珠宝珍玩、文房四宝,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传说大清末年,河山飘摇,时局动荡,战乱四起,民众纷纷流离失所。王家原本世代生活在山西太原,为了逃避战乱和饥荒,一家老小不得不举家东迁,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苦难,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山海关城内,夜幕降临,还未找到归宿处,眼看又要露宿荒野之时,遇见一老翁,便上前打听附近可以有落脚之处否?老翁用手指了指左前方,笑而不语就飘然而去。王家人顺指点方向沿路打听,那里只有一座破庙,年久失修,蜘蛛网密布,听说夜里还常常闹鬼,自然就无人敢住。王家老小因为疲惫不堪,身边又无盘缠,有栖身地方就好了,如今落得狼狈不堪,哪有挑剔之份,于是就这样将就的睡着了。主人刚入梦乡,忽闻几位长老的声音:“施主,你终于来了!”声音显得洪亮低沉,王家主人赶紧睁开眼睛,只见眼前出现三个盘腿而坐的仙人!长老接着说:“这附近的百姓一直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喝,你若有善心,按照我指的方向择地挖口井,帮帮他们吧!也算是你积德行善啦。”话音刚落,三位仙人同时遁去!王家主人瞬时睡意全无,神清气爽,感觉是神灵在暗中指点,迅速起来,借着星夜月色去挖井,掘地九尺仍不见水源,人已精疲力竭了。王家主人本性憨厚老实,只打了个盹,便又继续去挖,直至见水源!他才喜之不胜,想先歇歇身,次日再挖,于是便和衣而卧,睡在土堆之上。一觉醒来,只听家人喧嚷,他睁开眼睛,顿觉眼前一亮!原来挖井之土悉数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王家人感觉这是神灵在护佑他们,全家老小对南跪拜谢恩,遂定居此地经营生意。一家人本着忠厚持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从小本经营,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咸丰年间已经开始做盐运、边贸,直至经营钱庄,一发不可收拾。
主人只因为人本分,乐于助人,连对讨饭来的穷苦人也敬若上宾,越发乐善好施,积累的财富就越多。就这样过了数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王家老小已经歇息,忽闻叩门声,只见门外立着三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王家主人忙把三人请入,并要夫人下厨,以解三人饥饿。只见他们狼吞虎咽后,说还要在此休息,家里仆人有些不爽,感觉主人对他们太好,却得寸进尺,但主人见到外面天寒地冻,逐一安排他们住下歇息。待到翌日一早,仆人送早餐时,却发现客人已人去楼空,他忙清点屋里东西,无一丟失。但在他们睡过的床上却留有三个金佛,主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佛祖来考验我来了。为了答谢佛祖,王家主人从此天天烧香拜佛,当地百姓尊敬地称他为“王三佛”,随后王家生意更加日渐兴隆,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巨贾了,号称山海关“南半城”。
参观完王家大院,余味未尽,感叹王府格局之大,布局条理清晰,历史底蕴深厚,看点多,值得一游.....时间不觉快到中午了,还要接着赶下站“孟姜女庙”......(待续) (说明:故事来源部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