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0-23 07:12 编辑
(八)环渤海旅游记---登虎山长城 文/张云华
10月14日,我们的车早上7点50分就从锦州市凌河区月朗酒店开出,一路奔向辽宁省丹东市。东北的黑土地非常肥沃,高速公路沿线,能够看到一望无垠金灿灿的稻谷,颇有独立寒秋的味道,收割后的稻草都打成堆覆盖在田间,像一座座小山,据说是为动物们越冬准备的饲料。经过近400公里行程,下午1点多钟到达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大家下车后,找了一家饭店,吃饱喝足后准备下午的行程,计划先去虎山长城。天空下起了小雨,但是阻挡不了大家旅游的热情,有的买雨伞、有的买雨衣,一路风尘仆仆赶往虎山景点,景区游客还有很多,有的因为准备不足淋的像个落汤鸡,但是还是能够看出他们很满意的灿烂笑容。 放眼望去一条蜿蜒的长城直冲云霄,在山顶只露出了烽火台的尖顶部分,大家迎着斜风细雨,沿着长城石级向上爬,台阶湿滑,我们只好慢慢的迈动脚步。
1931年日本鬼子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东北。侵略者的隆隆炮火,硝烟弥漫万里长城。今天登上这座明代建筑,虽然如今不是防御城堡了,但是通过游览见证历史的沧桑,感受被侵略者肆意蹂躏的屈辱史,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来之不易。岁月的风云飘过,物事全非。
虎山长城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明朝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因其建于宽甸县虎山乡的虎山南麓而得名。现存200余米,敌台3个,向北十余里还有6座墙台。虎山状如卧虎,主峰高146米,南临鸭绿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隔江相望,地势险要,为关隘重地。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我国长城修筑史上规模最大、工程质量最好的一次,全长12700多里。《明史》上记载其"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然而由于一些遗迹已经坍塌,东端仅存基垣,后经过政府多次修复,才使得恢复原貌状态。
读过中国史的都知道,辽东地区历史很悠久,而且对于关内中原王朝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就已经修到了辽东地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更是极力向东西两侧延伸势力,非常注重对河西和辽东地区的开拓。秦始皇万里长城、汉代的长城,都向东跨越了辽东半岛。过去以为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实,东端的真正起点就是在这里——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虎山长城”。它横越虎山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与河北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连接。
这里没有八达岭的雄伟、也没有山海关那样的险峻,但是,饱经沧桑的城墙却在背负着历史的伤痛。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它确是万里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在那段铁马金戈的岁月中,展示了泱泱大国坚强厚重的力量。
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被视为首当其冲的军事要塞。中国先人们,保家卫国责任重,选择虎山为屏障是他们睿智的战略眼光。 沿着古长城一步一步向高处攀登,每隔几百米筑有方形城台,高出墙顶,四周砌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墙台、敌台、战台等多种结构。 虎山长城景区风景优美、江河清碧、气候宜人。此时,丹东旅游仍然旺盛,长城上人流如潮,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感叹道:“哇,没想到虎山长城上有这么美的景色!”
一起游玩的同伴们,陶醉在迷人的风景中,只听到相机快门“咔擦”不停,在风雨中来个雨中即景。 城墙外,各种树木杂生,尤其是板栗树,长得极为旺盛,其树高冠宽大,枝叶茂密,耐寒冷,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此生长特别适宜,将这个古老的长城打扮的郁郁葱葱。
虽然扑面而来的是金秋十月凉爽的山雨,城墙被洗刷的干干净净,但让人感觉在此登高轻松自如,心情愉悦,远远望过去,朝鲜平原村庄显得那么的寂静。虎山长城,见证着辽东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和鸭绿江流域的沧桑岁月......这正是,巍巍虎山走蛟龙,峻岭逶迤跨辽东,昔日御敌国门外,万里神州显雄风。(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