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小镇——三岔河镇 胡萼萍
(一)荆楚通衢三岔河 三岔河镇位于安乡县东,与湖北石首市陆地相连,与本省南县隔河相望,省道S306横贯全镇。河水源于长江,从藕池口灌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三岔河码头自古被誉为“荆楚通衢”。 1852年夏,藕池江堤溃决,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自藕池河口经团山寺流至这里冲断了藕池河中支、西支,将藕池河中支拦腰岔开成三支:一支向东流向南县荷花嘴;一支向南流向南县曹家铺;一支向西南经安宏枞杨树村至安尤乡。因此地为三条河岔开的源头,故名“三岔河”。 清光绪年间时三岔河还是一片泽国。藕池河溃口后,泥沙不断淤积,于是形成了最早的田地。随着三岔河渡口的产生,从长沙、益阳来此定居者越来越多,形成了最早的呈△形的“三街一院”,傍堤的街名为“堤街”,向东的叫“朝阳街”;西边的便是“正街”。北边有一片广阔的场地经营竹木生意,便称作“竹木院”。 古老的街道不是很宽,都是用麻石铺成。几百间木瓦房排列两边。堤街都是平房,住着一些手艺人,他们制铁器、蔑器,还有酿酒、榨油、制糖果、鞭炮的作坊和门面。朝阳街上住着一些小商小販,他们开饭铺、旅社、小吃店,方便南来北往的商人。 热闹的街道要数“正街”。这里都是两层的小木楼,多以梭板做门,开关都非常方便,门面宽大气派。这里有义兴、介昌、介伦开的绸缎布行;有义生祥、正昌、天良开的书纸铺;有何书槐、正昌、益大的南杂店。最使老人记忆犹新的是四大药铺:徐万源、何顺、何顺全、沈恒记。开药铺的既是老板又是医生,都在一条街上,他们做些善事,招揽顾客。有的抓药免费送膏药,有的看病供应午餐,有的病人住在药铺,餐宿不收费。每逢端午来到药店还免费供应一包雄黄,据说“雄黄用酒泡过喝了可以避邪”。因此,这里生意兴隆,百姓也能得到实惠,吸引了周边众多来客。连安乡、南县县城的人都来这里就医。 这里的货源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来自安乡、南县县城,有的从湖北石首采购,最远的是来自长沙、益阳。大部分是用船运,还有一些挑脚夫,管叫“揶脚子”,他们每天来回五、六十里,用肩挑回货物,为老板运货。不论春夏秋冬,都是赤脚草鞋穿梭两地,赚点工钱养家糊口。这里货物应有尽有,每到旺季,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当夜幕来临,商家的煤油灯、煤气灯,照亮了整条街,仿佛成了郭沫若先生写的“天上的街市”。还有挑着麦粒丸、水饺、面条、油饼的担子串街,敲着梆子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老街的绚丽夜景。 竹木院更有一番别致,堤外河面上白帆点点,穿梭往来运货的船只号子声、叫卖声,好一幅繁忙的景象,精明的商家把从外地运来的竹木卸下,码成宝塔形状,又将这里的棉花、苎麻、粮食等农产品运到外地。这里的生意一度做到了上海、南京。民国初年,最负盛名的是商会组织的盐业批发,相传有48条木帆船不断地从重庆方面运来食盐,基本上垄断了南县、华容、澧县、安乡和津市的盐业。1927年有许多开明商家捐资帮助革命军,仅恒发公庄头就带头捐献五百大洋,一直被传为佳话。 (注:此段内容来自《安乡故事》选文) 我们那小镇,三岔河镇,说是镇,实际上就两三千人口吧!两条街,一条正街,一条堤街,镇中心成一丁字形,是个三岔路。我想如果把整个街道走完,大概无需一个小时,所以我称它为小镇。 小镇虽小,但经营行业齐全,人们生活方便。供销社分为南货部、百货部、布匹、生资、日杂等门市部。镇上有银行、信用社,邮电局、粮油站、税务局、运输社:食品加工厂、鞭炮厂、饭店、旅馆等。生病了,有医院就医,(三岔河卫生院,公立医院);小孩到了入学年龄,有学校就读(三岔河小学是尤、化、宏、昌,这个片区最好的完全小学;大多数老师都是正规师范毕业或高中毕业生),1958年,这里还建了初级中学——安乡四中。镇上的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有铁器社、木器社、篾器社、缝纫加工,榨油作坊等。休闲时,还可以到三岔河剧院去看镇上的花鼓剧团演戏,《刘海砍樵》《杨家将》《孟丽君脱靴》十八本,够你看的啦!(花鼓戏的精彩也吸引着我这个小戏迷,因家离戏院不到100米,我会经常一个人踩着点溜去看日场的“敞门戏”,即使只有大结局了,也很满足。)所有这些,完全满足了镇上人们的幸福生活需求! 小镇虽小,但也还热闹。清晨,东方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古老的街道和错落有致的屋檐,小镇被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歌声唤醒,新的一天又拉开了序幕!随着日头升高,小镇热闹起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而当夜幕降临,小镇又恢复了宁静与和谐。蛙鸣声中,小镇的人们渐渐进入梦乡,梦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感激! 小镇街道干净整洁,镇上的人们朴实勤劳。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菜地,所以吃小菜基本上不用上市场买。但每到早晨,我还在睡梦中时,卖豆腐老的,卖娃儿糕的就在沿街叫卖了。我虽未起床,但嗲嗲(爷爷)早给我买好了娃儿糕……等我起床洗漱完毕就可以品尝甜甜的娃儿糕了。 从堤街通往正街有一条三米多宽的麻石路,路两旁是两个大水塘,人们称之为倒口。据说是解放前河里涨大水,因决堤溃垸后留下的。从堤街往正街方向看,左边的水塘水稍浅,为上倒口;右边的水深、水面宽为下倒口。别小看这两个倒口,它们还是小镇的一道靓丽风景呢!水塘岸边,垂柳依依,碧绿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倩影倒映在明镜似的的绿波中。水草在水下轻轻摆动,小鱼小虾在其间欢快地嬉戏。水塘远处有宛如翡翠般的荷叶铺在水面,衬托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静立麻石路上细细欣赏,下倒口水塘就像一副淡雅的水墨画。不仅滋养了眼睛,更滋养了心灵,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里不但风景美,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着许多方便。下倒口从岸边向里延伸搭了一座小桥,人们在这里,洗菜,洗衣,挑水;对岸挨近农民的稻田,他们有时也从这里的引水浇灌田地。男孩子们喜欢来上倒口钓鱼,游泳。 夏天的晚上小镇可热闹啦!晚饭后,各家各户的竹床,竹睡椅都摆在了街道两旁,各自拿着蒲扇,一边摇着蒲扇驱赶热浪、蚊蝇,一边聊着天。有的扯开嗓门唱着花鼓戏中的西湖调,或京剧唱腔,还有二胡笛子伴奏。小孩子们望着天空数星星,跟着大人念着童谣:“月亮粑粑,里面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或“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背笆篓”。大一点的孩子,就不会唱这些幼稚的歌了,他们绘声绘色讲述着各种神奇的故事……老人们聊着家常,回忆过往。人们用一片罐茶,当饮料解渴,将菜瓜、黄瓜当水果享用。小鎮人们的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 冬天,小镇上也会下雪。下雪后,街道宛如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晶莹剔透;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屋檐前,走在小镇的街道上,脚底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仿佛在和你诉说小镇的故事!下雪天,虽然很冷,大人们会在家里生起碳火,边做家务边烤火取暖。但小孩子是坐不住的,会被那白色的童话王国所吸引。纷纷来到这个王国里开心玩耍。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滚,尽情享受着冬天的乐趣!孩子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在空气中回荡着,给寒冷的冬天增添无限的温暖和欢乐,也让小镇的冬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过年时的小镇更是热闹非凡,那可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因为有好吃的,有新衣、新棉鞋穿,还有压岁钱收。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着,腌制腊鱼腊肉,打扫卫生。妈妈们为孩子们缝制新衣、新鞋。父亲们忙着去市场买年货。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欢声笑语,分享着一年的喜怒哀乐,共同祝福新年的到来。年夜饭后,烟花炮竹声响彻小镇的街头巷尾。大年初一,各家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赠红包礼物,祝福彼此新年发财,身体健康!龙灯、狮子会从初一玩到十五。 那个年代,小镇人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人情味。虽没有现代的时装、大鱼大肉和高速交通工具,物质生活水平也不高,但却感到幸福和满足。人们不必担心生存的问题,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好吃的,互相分享,一家遇到困难,大家伸出援手。隔壁左右互相串门,互相信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温馨亲近。也没有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地沟油、垃圾污染……河水清澈,孩子们没有现代升学压力,可以经常在河里游泳、打球、捉麻雀、打弹子、滚铁环……尽情享受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小 镇依傍在三岔河畔,它连接着南、华、安三县,在地图上看这三个县,形成一个三角形。三岔河属安乡管辖,但与南县、华容搭界。 这条河,虽没有黄河那呼啸奔腾的壮观,没有长江那浩渺无边的气势,也没有漓江的秀、西湖的美,然而她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姿,独特的韵味。 她像母亲般用自己的乳汁养育着河两岸的大人,小孩。河堤坡上铺满了绿色,绿色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各色小花。春天河水退了,会露出大片沙滩。沙滩软软的,出太阳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会相约一起去沙滩上玩儿,身上披着暖暖的阳光,脚下踩着软软的沙滩,还真惬意呢!
那是个没有玩具的时代,孩子们有时会捡些树枝搭成想象中的宫殿,房子。用泥沙做成炉灶、碗,从路边扯些花草做菜肴,树枝当筷子,在沙滩上办酒酒,过家家。有时也会在沙滩上玩各种好玩的游戏,踢毽子,跳绳,跳房子,练劈叉、翻筋斗。因为在软软的沙滩上,即使摔下去也不会受伤的。 到了农历四月,河里开始涨水了,河面上一只只帆船来回忙碌起来跑着运输。到了端午节,河上就更热闹了。我们小孩小时候就望过节,不但可以吃到香香的粽子,而且在这一天还可以去看龙舟赛。 这一天的河堤上可热闹啦!四乡八里的人们都涌向这里。中午吃完饭,大人们喝了雄黄酒就都来到了堤边上。河两岸站满了男女老少,现场锣鼓喧天,好不热闹!人们全神贯注地观看着龙舟比赛,暗暗为自己喜欢的一方使劲,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加油”!脚步跟着龙舟前进的方向迈进。龙舟上的鼓点声与堤坡上的“加油”声互相呼应,没人指挥,却出奇的一致!我们小孩可没那么认真,不安分地在这些人堆里钻来钻去,不看龙舟赛,反而好奇地观看各人不同的表情。只见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一边喊着“加油”,一边拍着小孩的屁股,激动时拍得更用力,小孩哇哇的哭着,但这妇女似乎一点也没感觉到。我想,这位妈妈看龙舟赛是不是也太投入了,也许他丈夫在参赛吧!呵,那中年男子更搞笑,手中的油纸伞随着加油声一张一合,只因他太卖力,油纸伞都被撕开了,他浑然不知,真有意思!我在想,这些大人们怎么这么专注呢?可能是龙舟赛太过精彩吧!一场比赛下来,人们议论着谁赢了,高兴地跳着,赞赏着,好像他们自己中了大奖似的。 六月份河水发威了,不停地涨着、涨着,有时候涨到离堤面都只有一米来高了,望着那宽宽的河面,那奔跑着的黄色的水流,不免也叫人担心害怕。这时人们会紧张地不分昼夜地去守护大堤,防汛。河水不退下警戒水位,是不会离开大堤的。所以,河水也会有使性子生气时,不过在人们的努力下,她也只得消停下来恢复平静。当然,她更多的时候还是温柔的,她是人们的生命之源,人们淘米煮饭洗菜都要用上这条河里的水。人们在水上捕鱼、捞虾;南来北往的船只把物资运送到各地。夏天人们还可以在河中游泳,更可爱的是它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大地,那田园里茁壮的禾苗,金黄的谷子都靠她滋养。 三岔河,一条我家乡的母亲河。她没有黄河的气势磅礴,没有长江的美丽多姿,但她养活了一方人,我们都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我感恩她像母亲一样的伟大。在我心中会永远铭记着她。 时光匆匆,离别小镇已好几十多年。我想,故乡的小镇也应在迅速发展。高楼林立,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人们用勤劳与智慧写着时代篇章。不过,即使小镇出落得丰盈妩媚,但那原始的淳朴,自然才是我心中的永恒。
2024年10月27日 (作者胡萼萍 安乡县籍、湖南工商学院退休教师) (胡萼萍老师是我初中的同学,她是小镇上的,我是农村里的。那时,我这样的农村娃在镇子上的美女同学面前真的有些自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