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4-11-15 11:36 编辑
读屈原《渔父》有感 . 蔡发祥 . . 屈原的《渔父》,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创作艺术上,都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第三人称形式描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发人深省。阅读《渔父》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屈原的高洁品质与渔父的豁达智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和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闻名于世。在《渔父》中,屈原被流放后,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渔父问他为何落到如此地步时,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屈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屈原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清白,不应因为世俗的污浊而妥协,宁愿跳入湘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让高洁的品格蒙上尘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与屈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渔父。据对话内容推测,渔父可能一位隐者(也可能是在朝廷任过高官),他的人生哲学是顺应自然,与世推移。他认为圣人不应凝滞于物,而应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屈原的坚持,渔父劝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何不随波逐流,保全自身呢?他的人生哲学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两人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屈原的坚定与渔父的豁达。屈原的坚持,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对高洁品质的执着守护。他的这种精神,虽然让他在现实中遭遇了流放和孤独,但他的精神形象却因此更加高大。而渔父的豁达,则是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智慧选择。他选择了一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似消极,但实则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内心的守护。 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其局限性。屈原的坚持,虽然让他保持了高洁的品格,但也让他在现实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困境。而渔父的豁达,虽然让他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身,但也可能让他失去了追求更高理想的动力和勇气。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屈原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需要渔父那种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我们既需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和独立,也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和融入社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从屈原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我们也可以从渔父身上学到智慧和从容,学会顺应时代的变化和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渔父》还让我思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屈原的坚持,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清白和正直来影响社会,即使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渔父的豁达,则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和包容。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会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直。这两种态度,都体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选择。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既需要像屈原那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也需要像渔父那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不被社会的喧嚣和浮躁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渔父》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散文。它让我们要面对现实,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做人要像屈原那样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要像渔父那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和经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