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澧州《名胜纪》之——
二六、天门书院①
元·余阙 记 皇上稽古明道,饬躬建极,孜孜于治者十有四年。慨然念生民之未遂,徽化之未洽。遂诏大臣严守令之选,更考绩之法,使之务农桑,兴学校,以其殿最而进退之。维时贯候阿思兰海牙来监慈利,乃均赋疏讼,剔除奸强,期月之间,民志丕应。州有庙学,既敞且坏,侯与同知州事杨公雄伟、判官李君伯颜、焦君克忠,劝其邑人万文绶悉修完之。天门书院者,国初时,州民田公著作之山中;傍邻缭峒,职教罕至;椽栋摧腐,神用弗宁;租入单寡,士无以养;名存实废,靡所为教。于是山长张德明以请于侯,侯益大惧,不任以隳教本。民有田怀德诣侯曰:昔吾父荣孙,尝为州作三皇庙,乡邦称之。今仁侯幸导宣德意,惠教遐坏.愿输财力,迁而大之。乃度地于澧水之阳,天门之麓;揆日程事,百工并作,期月而学成。宫庙闲敞,阶序整峻,讲肆厝爨,具治弗遗,称其所谓诸侯泮宫者。民士怀道鼓箧而至,敬业乐群,惟侯之教。侯复为之据经引史,开折疑义。欣欣颙颙,有如邹鲁。邑人杨侯舟、张侯兑皆以豪俊登名天府,有政有文,候又尊而礼之,以表民励俗,其于教思亦云勤矣。然不自以为功,使使来鄂,愿有纪述。曰:俾吾民获闻道德仁义之言,君之赐也。昔我祖宗已笃于教,武宗、仁宗亦大劝。至于皇上,同符往哲,法古之中,万几之暇,惟先王简册卧起与俱,以古治德礼是首。乃着吏课,俾民兴学,荒遐所任,非贤不使。故尔民得贤侯以治,以教俾尔游乎诗书之渊,而息乎礼之圃。其小人服礼,以事其上;其君子力学,以待用。则上之德与民之幸,其视于古,岂不侈且大哉!宜有铭诗,以昭化志功,章于无穷。前侯野仙海牙君之昆季、世系勋阀具见州学之碑。 铭曰: 帝笃保惠,惟守惟比。询于台衡,命以六事。贯侯振振,慈利是监。 去其螟蟊,使民耕蚕。既纲既纪,于学有事。民谁子来,惟此田氏。 惟此田氏,訾长厥里。相侯有作,丕应厥志。厥初玄圣,越处在阿。 乐是侯兴,式迁于嘉。嵩梁有佳,并给所委。凌黔轹溆,为望于澧。 山有松柏,是斫是削。是髹是艧,为梁为桶。陟其在筵,龙章朱延。 临尔炳然,降观于宇。秩秩有序,作配在下。笙磬祝敔,牲齐维旅。 侯入即事,其义伊诩。坎坎击鼓,有士如再。书陈其书,以教以语。 以酬以酢,以论以报。执爵与酱,以事老父。理融于中,和畅于肤。 有顽弗即,亦来在隅。有简有秩,惟帝训勑。惠于天常,于帝之极。 昔弗课吏。只事以文。今着孔严,民章聿兴。楚公之孙,兄弟先后。 克广帝心,道民于厚。天门之嗟,新庙有仪。侈兹侯功,俾民遂歌。 注释: ① 天门书院位于今张家界市三岔山乡水洋村天门山麓。清乾隆慈利拔贡皇甫如森在所纂嘉庆《慈利县志》中写道:“书院之名,肇于唐,盛于宋,而浸广于元明……旧邑有书院六:天门、聚奎、环溪并建于元代,清溪、月川、羊山建于明世。”元朝时永定属慈利辖,天门书院居慈利州六书院之首。书院多为民办,供奉文昌帝君,不供奉孔子;州学、县学称学庙或文庙、孔庙,系官办,供奉孔子,而不供奉文昌帝君。天门书院由隐士田希吕于元大德七年(1303)创建。此前有一位从四川来的“义不臣元”的官吏王申,征得长老和尚的同意,在天门山开馆办学,讲授孔孟之道。“先世蜀人,徙居天门山下”的田希吕闻王申在山上开馆办学,以老乡身份,说服父亲和几个叔叔上山“受教,乐闻其说,思结屋以馆公。会大德七年癸卯改慈为州学”,“乃请于官,建学宫,立礼殿讲堂,具祭器,置学田二百亩。提学官闻于朝,名之曰天门书院”,有礼殿、讲堂、门庑、庖库等,朝廷赐额,聘其为山长讲学。他“据经引史,开析疑义,断断禺禺,有如邹鲁”,对开启山民之智多有贡献。书院始建在天门山中,“傍邻獠峒,职教罕至”,因年久失修而“摧腐”,后由田怀德“输财力”,“度地于澧水之阳,天门之麓”而另修。永定卫“士民怀道,鼓箧而至”。至正年间,慈利周监阿思南海牙修葺。建院18年时,山麓杨中进士,擢升待制翰林。建院47年时,县人张兑又中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受到皇帝接见。当时,一个县出了两个翰林,世人刮目。元至正十二年(1352),书院毁于战火。近年于天门书院原址重建。 相传,张兑原叫张悦。授翰林国史编修,受到皇帝接见。皇帝见他饱读诗书,文质彬彬,很是高兴。问他叫什么名,他说叫张悦,皇帝要他把名字写出来看看。皇帝见了他写的张悦,再又看看他长的几个凸牙齿,便说:“砍去多于的,就叫张兑好”。众人心领神会,此后就更名张兑。 (高家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