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第十一次最高国务(扩大)会议,出席大会的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在大会作了有关古农学研究计划的发言。毛泽东主席热情地握着辛树帜的手,笑着说:“讲得很好。辛树帜一生辛辛苦苦,在学术上是独树一帜……。” 毛泽东主席这一朴实中肯、幽默风趣的评价是对老同事辛树帜敬业精神的充分肯定和学术成就的高度赞赏!辛树帜确实就是这样一位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
辛树帜,字先济,临澧县人,他曾与毛泽东于1922——1924年同在湖南第一师范工作,毛泽东任师范附小主事(校长),辛为生物教师,比毛泽东小一岁,他当时对毛泽东深邃的思想和雄才大略非常佩服。 1924年辛树帜赴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专攻植物分类学。1927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和系主任、国立编译馆馆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兼主任导师,兰州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上世纪三十年代辛树帜组织生物采集队首次在广东北江瑶山、广西大瑶山等地采集了3万号植物标本以及上万号鸟类、兽类和爬虫类、两栖类标本,建立了中山大学动物、植物标本室。标本中辛氏鳄蜥、辛氏美丽鸟、辛氏木、辛氏寄生百合等以辛氏命名的生物新种有20多种,揭示了中国南部的动植物宝藏,发掘出许多新属新种。 辛树帜在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时,审查发行大、中、校学教材,统一整理科学名词,使许多从外国音译过来的同物异名科学名词,有了我国统一名称。此间,他还主持编纂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年鉴》,主编《黄河志》等。 五十年代起辛树帜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整理研究。他在西北农学院成立“古农学研究室”,前后20年时间,整理出版了20多种500多万字的著作。《齐民要术今译》和《农政全书小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一书在世界栽培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禹贡新解》更是站在现代科学高度,独出心裁,重新发掘。 毛主席逝世后,辛树帜满怀深情地写了《中国有今天,全靠毛主席》一文,缅怀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教诲。 辛树帜 1977年10月24日在西安病逝,与毛泽东同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