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2-3 22:41 编辑
(二十)环渤海旅游记---参观孔庙之二 文/张云华
上集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三道门“弘道门”,接下来继续我们的旅游记:孔子当初因逼无奈,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14年后回到曲阜故乡,收集整理文献,当时就有68岁了,5年后因病去世。去世100多年后,其孙子孟子将儒家文化传播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第四道门“大中门”。这里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大中门东西两头有阁楼两座是守卫孔庙赞扬孔子儒家思想的中庸文化,中庸是孔子的孙子,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为天下,只有走中庸之道,才是孔子提倡的的人类正确之道,跨过中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显得十分幽深。古代4位皇帝在此保留了四块碑,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通御制巨碑。最有名气的为成化碑和洪武碑,最漂亮的是明代第八代皇帝朱见深所建,碑文把孔子儒家思想赞扬到最高境界,保留孔子思想统天下,失去孔子思想失天下,只有信服孔子之道才会盛世太平。这些石碑历经风雨沧桑,傲然挺立在孔庙院内。
我们来到第五道门,“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
我们往前走,这里有很大的建筑楼阁叫“奎文阁”,建于宋代,是曲阜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整个建筑没有一根铁丁,全是木质结构,有700多年历史。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
我们来到龙凤呈祥树,自然形成的奇观,也叫龙柏树,传说乾隆来孔庙祭拜时,背靠了这两颗树,因沾了灵气,后来便长成了像龙和凤一样的形状,大家在上面摸了摸沾沾灵气。另外一根因刮大风吹断了,为了延续其生命在其后面重新载了小树苗。
我们走进孔庙的十三碑庭院,这里保留了唐宋元明清的五十多块碑,都被十三个方亭保护起来了,内容都是历代皇帝对孔子的思想的赞扬,其中有蒙古文、满文、八思巴文,为什么有这些少数民族文?这说明了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高度重视,自觉的学习儒家文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安定天下,也就是安定百姓。朱元璋的碑是保持最完整的碑,文革时是周总理亲自签字保留下来的。
下一个是康熙留下的一块大碑,是孔庙留下的最重的一块,达到65吨重,来自北京西山,利用寒冬腊月冰冻天气,经过大运河冰面2个多月水上滑行到达这里。
孔庙的“钩心斗角”,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名称,犬牙交错,既中间插进为“钩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主要是空面狭小,巧妙的利用空间形成的奇观,后人就叫它勾心斗角。这个设计就是康熙的功劳,先有了碑后才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钩心斗角”也成为了汉语成语,如今“勾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的一种贬义词。(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