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都是从一生下来的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更高层次的精神人、灵魂人蜕变的过程。 从头到尾,人生绝大部分时间段为社会人。 自然人追求的是本能的满足,即相当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生理需求, 而社会人则需要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就需要教育孩子,身处社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把任性关到规则的笼子里,学会在自我与他人,还有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道德观念淡薄、仁义思想缺失,传统的约束力似乎已不再那么强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则,这个看似冷冰冰的词汇,就得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甚至动用机器、人工智能来管理,才显得公平公正。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说: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无论是交通法规的严格执行,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还是各类考试的公正严谨,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 还是国家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规则都在以其独有的方式,守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规则都是社会有序运转、人类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准则。 三 既然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动物,他就无时无刻不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职场,乃至整个社会,规则无处不在,它既是限制,也是保护。 对于孩子而言,规则教育更是成长的第一课,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家庭规则、班级规则、学校规则、公共场所秩序、国家法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教会他们尊重规则,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得体地生存。 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或许能一时得意,但长远来看,他们要么因缺乏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而被社会边缘化,要么因违反规则、触碰法律而下场悲惨。 四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也会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规则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规则并非束缚我们的自由,反而是为了安全、自由、公平、公正而进行的共同约定,大至国际、国家,小至班级、家庭,大抵是如此。 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既要尊重规则,也要知道为什么要尊重规则的背后逻辑, 学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变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勇于提出改进规则的建议。 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既有规则意识,又对规则制定充满责任感的创新型社会人。 五 在教育的道路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该将规则意识的培养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要让孩子认识到,尊重规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长。 只有把任性关进规则的笼子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在规则的引领下,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记住,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成长的阶梯,它让自由与秩序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谐共生,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