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4-12-23 10:48 编辑
白云山中心景区景点荟萃 (下/讨论修改稿) 周家店镇武岗寨村 周志
武岗寨迎客松
赵氏大家族,因随在川为官的子孙整体搬迁至蜀之前,便将其家产及现武岗寨村第二组的赵家塝,包括凤岭第二峰在内所有的田地山川、池塘屋宇,卖给了新近搬来的周世永。公元1846年元月,也就是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的后六年。世永叫他的长子昌琪在这峪口(县312乡道进武岗二组入口处)北岸山嘴,建一龙骨车水码头,于码头两侧各栽一马尾松苗。 时光荏苒,转瞬便是清光绪年间。世永的后人中有叫遵富的,在这对松树下车埠旁,建了一土地庙,请秀才周植三撰了庙联:古道苍生,赖神灵福;埠边宝树,增庙貌光。此时,这对松树已50公分粗而参天挺立了。 公元1915年的一天,一群外来的暴徒,手持凶器,狂吼要破除迷信,提倡新生活。见庙联更怒,于是捣毁了土地庙,砍倒庙西侧的一株松树。此时遵富带领一群子孙前来,保护了剩下的这棵树。 公元1975年7月15日,老武岗大队第二生产队某队长以队仓库缺两块仓板为由,前来锯欧此树。村民憨哥手抱这树,以死相拼护树,双方僵持一天不下。周豕店公社武装部长贵立志闻讯赶来,制止了砍树行为。 公元2017年11月8日,鼎城区人民政府为此树挂上了“保护牌”,命名为:“湖南省古树名木,国家三级编号43070300036”。武岗寨新村村委会用红砖浆砌,白水泥粉墙,筑起了护蔸围墙。 目前,此树身比八层楼房还高,主干腰围约三米多,树冠冲天,巨枝旁逸,松针朵朵,青翠浓密,龙鳞栉比,悬筋露骨,展枝平空,好似伸巨臂拥抱客人,人们叫它武岗迎客松。发思古之幽情,仰而今之盛世,则见: 古树历三朝,凶险遇几遭。 而今逢盛世,迎客乐陶陶。
一日,如来乘巨鹫,文殊坐青狮,普贤骑白象,到紫荆古刹挂单,来惩治“三妖”。 白云山南麓的大妖冲、碑弯冲、长冲发洪时,山洪滚滚,铺天盖地,冲毁农田。古代农民认为这现象是“三妖出洞”。 如来抛鹫化身为云峰与红峰。普贤令白象化身为“立德山”;竖象鼻为九级宝塔,立于古刹雨台东侧空角落里。文殊放青狮伏卧在白云峰东端加上凤岭。这样从四方面围堵,镇住了“妖气”。这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也是历代风水先生们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寻龙捉脉之语,不可深信。 公元1953年,国家地质部派413钻探队,驻篷红岩寨顶七个多月,对白云山脉探查地质后,告诉我们:这里古代的渡口→棠华→柏枝台→双桥坪→大龙站→月亮湖这一线原本是一条连通河,沟通澧水、沅水两江。500多年前与唐山大地震同步时,这连通河河床抬高隆起成了山岗与平地,现在的渡口、棠华、药山、双桥坪、大龙站这一线的许多墟场村庄便显现出来。地壳造山运动使白云山、太阳山成了新生山脉,狮子脑是原连通河中的沙丘突起形成向山峰。它经风化使四周泥沙落下,剩下了像狮头的秃山顶,这秃顶侧的巨石冻裂后落在碑弯里(有石可查),南侧面则有狮面凹脸之象。远观如狮子的脑壳形状,人们便称之为狮子脑。
公元1360年,朱元璋亲自去攻打两广,派常遇春和郭英为将,带兵前来围剿盘踞在海拔148米的红岩寨。自称为“汉”的陈友谅部,常遇春轻敌重伤瘸腿。痛定思痛,深思熟虑后,改人攻为畜攻,秘密购来3000多只山羊。七月初风高夜黑,一羊角挂一灯,尾缠一油棉。至红岩寨中包,明灯,燃羊尾油棉,驱羊入寨。陈军放尽了寨中所备的滚木、擂石、箭矢。朱将佯攻,用以麻痹陈“汉”之寨军。(此时汉寨庆祝胜利,陈军正饮酒歌舞。)于15日夜晚。朱军遂改畜攻为人攻。灯笼火把,铺天盖地,攻上寨来。陈军再无滚木、擂石、箭矢御敌,只好逃窜。陈友谅堂弟友杰潜入寨下北麓燕窝陈家。涂军师与杨参谋潜入洋陂冲。逃潜之前,安排两计:第一计,金蝉脱壳。把陈友谅去鄱阳湖前留下的蟒袍玉带,挂在离红岩寨十多里远的南对岸风岭第六峰的温家坡悬崖上,以示方向,麻痹朱军。第二计,美人计兼奇货可居计。献出了陈友谅的陶氏金、银二妃。 朱元璋早年给竹枝弯刘太公放牛,在凤岭与陶 (武岗寨村一居民组)财主陶学明之二美女金香、银香有染。因女父嫌朱是一大瘶子而使劳燕分飞。且这次二女银香又暗结珠胎(后生朱棣,实为陈友谅之脉),朱军一获蟒袍玉带,二获朱元璋曾发誓:“不娶陶氏金、银二美,誓不为人”的二美人。急急忙忙去找朱元璋领赏。寨破人去,白云山南麓对面的凤岭第六峰北麓,从此留下了“挂蟒山”这个稀奇古怪的美名。
沿温家坡直上两百米后,向左拐几步,便进入一个土围子,围内有一庄园废址。层基坐南朝北,基左有一小池塘。塘下有一块约三斗面积的荒田,这便是一丘田。土改时分给了黄九高,九老倌种了十多年后,人故田荒。 山顶怎会有这样的一块田?说起它,还有一段令人振聋发聩的故事呢! 传说永乐二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与唐山同步。原多姓氏的居民只剩下一姓“石一丁”了。江西填湖广,迁来了周、刘、张、胡、罗、黄(各族有族谱可证)。他们先来后到,插草为标,占尽了此地的田地山池。劳力众多的黄姓来迟了,只剩下“三渡水”以上的堰塞湖了。俗话说:“落末乐有汤喝”,这堰塞湖,自然就落在黄姓名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姓终于挖开了堰塞湖,湖底出现了一块小平原。又经过了几代人垦植,开成了最小面积也有七斗大的良田三十多块。 转眼到了清末,黄氏大发了,饱暖思淫欲。其子孙中有一个最聪明的叫黄娃子,嫖赌逍遥,不务正业。黄家主便在一丘田处搭一茅屋,令二十岁的黄娃子携妻上山,开田筑池,自劳自吃,苦读寒窗中秀才后,方可下山认祖归宗。十年后,三十岁的黄娃子考中秀才,携妻带三岁儿子下山认祖。 人去楼空,此地便留下了发人深省、供人鉴赏的一丘田了。
公元1958年后,因修建三渡水水库淹去了武岗寨村二至五组的大部分田地。移民后剩下的300多人的口粮田,仅剩下山边岩嘴靠天收的干鱼脑壳了。怎么办? 公元1971年,石公桥区区委书记李家凯来此蹲点,带领大队党支部干部,开展治水治山,新建扩建了清水堰、新曾家堰、下新塘坝等山塘十几处,总水容量达5000万立方米,以新修的清水堰最为突出。 是年12月,冬土似铁,筑堤好节;霜风胜剑,人可胜天。 在李家凱书记带领下,修筑清水堰水库的战斗打响。那时武岗寨林场以武岗本地劳动力为主,由高原、连丰两个大队友情支援,干群克服无任何机械化等重重困难,锄掘冻土,肩挑土石,抬硪齐膝,飞硪平头,牛群施堤,高速优质,奋斗不止。每日三百多劳力,披星戴月,整个过程,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一个冬天两万多个劳动日,用了紧方47000个立方米,筑起一座拦峡高坝,使红岩寨下的画匠弯、石家弯出现了七弯八拐九曲十八汊的小型水库,库容达1800多万个立方米。清水堰的竣工,从此旱涝保收。 (文内数字由当年清水堰工程员、现已80多岁的周华庭提供)
光阴荏苒,一晃十三年过去了。前三年末名湖的大学毕业高材生蒋骧接任了湖南省教育林第三届场长。时至公元1943年,仅三年时间,不仅抚育好了井弯黑松,还比原规模扩大了三倍,连绵了金网山碑弯地区。大片黑松成林,松枝交叉,松叶朵朵,松针墨绿,束束向天,遮天蔽日,阴风习习,氧气浓浓,小地形气候得天独厚。林下,米多厚的白茅草,被落下的松针覆盖约尺多厚,年久腐蚀,成为菌类营养泥团。春生“红雁鹅”,秋长“乌雁鹅”,两种统称“重阳菌”,是最顶尖的食用菌。 每逢捡菌时刻,东边黑松林里传来了:“又出日头又飞雨(么姑)”,“重阳菌生好天气(姐儿)”,“扒开松针见菌子(么姑)”,“细采轻放竹篓里(火呀火儿依哟)”,这是妹子们的歌声。西边林子里也不示弱,放歌了:麻麻雨儿落(南无念lá mō),在刹莫闲坐(南无),上山捡菌子(阿弥),回寺打汤喝(阿弥陀佛)。金网山上放出了高腔:重阳菌子满金网(哥儿),随手捡来用篓装(姐儿),孢子入锅炸熟后(依儿哟),入坛封装菌油香(不妨来尝一尝呀么姑)。 和尚们将重阳孢子入锅,炸出菌油,入扑水坛保质。香客上了功德簿后的,古刹敬奉斋面,用这菌油做交头,气浓郁芬芳,汁醇厚润滑,增加食欲,养颜健骨,可黑发白肤,延年益寿。 这些香客多半是湖乡渔民,从未接触这山珍奇味,食髓知趣,便纷纷入林拾菌,碰运气,带菌回家,妙语传扬,“黑松林“便闻名遐迩了。公元1972年,黑松林因取松脂,树皮被割,油尽树枯,被毁于一旦。不过不担心,现在这里的碧杉林,已蔚然超前。
(有待核实修改完善,供周家店镇镇志编修等方面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