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2-13 18:53 编辑
潘相著《事友录》卷之一 安乡潘相经峰辑 次男承炜仲明校刊
国子监 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坐北朝南, 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 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 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
“圜桥教泽”,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镶嵌在北京国子监的第二进院琉璃牌坊的正面。
圜桥录(1) 【一】 鸿都祭菜(2),鼓箧徐徐(3)。老更之训(4),示我广居。候棠梨影(5),拓趩宪书(6)。萍浮南北,眊矂趦趄(7)。海藩来学,乃载后车(8)。奚囊背负(9),敬识其初。有《圜桥录》一㢧(10)。 (1)“寰桥”:教学之地。最初,“寰桥”指的是教学的地方,尤其是指国子监等高等学府。在古代,国子监周围环水,以桥通达,因此“寰桥”逐渐演变为教学的地方。有‌文化象征意思,代表了学问和教育的传承。此外,“圜桥”还象征着一种下学上达的精神,即通过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以下次序【一】为编者加。 (2)鸿都: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祭菜:供祭祀用的芹、藻等菜蔬。 (3)鼓箧(gǔ qiè):指背着书箱去求学,出自唐代张说的《赠郎将葛君墓志》。 (4)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 (5)棠梨:一名甘棠,俗称野梨。《诗经·国风·甘棠》,庾信《小园赋》:“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无台。 (6) (7)眊矂趑趄(mào sào zī jū ):失意烦恼;欲行又止。 (8)后车:,侍从所乘的车。后继之车。 《诗·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9)奚囊(xī náng):指诗囊,贮诗之袋。 (10)㢧:“卷”字的异体字。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 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
国子监文庙,在都城东北隅崇教坊。自元太祖立宣圣庙,明永乐后,屡有损益修葺。至国朝而崇奉典制,大备极隆。恭逢列圣右文临雍(1),必事轮奂。乾隆戊午(1738)皇上诣学展仪(2)。先诏易盖大成殿黄瓦,崇圣殿绿瓦。重修至圣先师神牌,后于丁亥岁(1767)发帑二十余万,特简重臣督修。己丑仲(1769)春,亲行释殿落成,崇宏壮丽,前古无伦。颁周范铜鼎尊等十事,陈之大成殿内。殿恭悬圣祖仁皇帝(即清康熙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今上皇帝御书“与天地参”匾额,殿前恭立。圣祖仁皇帝御制孔子赞碑,四配赞碑,平定朔漠告成碑。世宗宪皇帝(即清雍正皇帝)崇封上谕二道碑。御制平定清海告成碑。今上皇帝御制平定金川碑,平定准葛尔碑,平定回部碑,重修文庙碑,平定两金川碑,新建辟雍碑,碑各有亭。 (1)临雍,即亲临辟雍。雍,指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历代皆有,亦常为祭祀之所。 (2)诣学,清朝时期帝王亲临太学进行视察的一种仪式。据《清史稿·世宗纪》记载,辛酉年,清世宗颁布诏令,宣布将亲临太学的仪式改为诣学。
大成门内左右石鼓各五。西有元司业潘迪《石鼓文音训》(1)。碑外为持敬门,门东有元加封圣号,及加封先圣父母圣配并四配制词碑各一。对廊列历科进士题名碑,杂植松柏老树佰数十株。 (1)潘迪(1339),字履道,一字牖民,元城(今属河北)人,元代著名的学者和官员,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助教,历官国子司业、礼部尚书,以正议大夫、集贤直学士的身份致仕,著有《春秋庸学述解》、《六经发明》、《格物类编》等作品。 潘迪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对石鼓文的研究贡献显著。他据旧拓本考订石鼓文字,所缺之字以○标识,并在跋尾简述了石鼓的流传经过。潘迪还参与了《石鼓文音训》的整理和书丹工作,该作品刻于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五月,碑额为古文篆书“石鼓文音训”五字,音训为楷书,后记为隶书。 彝伦堂在庙西,元崇文阁旧址也。堂七间,中一间,顺治年间定视学御讲之所,上悬敕谕:“监臣不得中坐,及出入中门。王公以下文武各官准此。”堂上恭奉圣祖仁皇帝御书“大学圣经刻石”。西讲堂正中,恭奉皇上御制古槐诗刻石。东一间,祭酒公座面南,司业公座面西。堂前为露台,台南中为甬道。建辟雍南北东西桥四。堂之东三间,为绳愆厅,其旁鼓房一间,下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各十一间,西向。率性堂,恭奉皇上御制训饬士子文刻石。堂之西三间,为博士厅,其旁钟房一间,下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各十一间,东向,诸生分堂肄业于此。南为廊房,东西各九间,门一间,太学门三间。彝伦堂后斋明所九间。格致诚正号,每号计三十七间。明嘉靖七年(1528),作敬一堂。御制圣谕碑共七座。前为大门,题曰“敬一之门”。亭东东厢为祭酒讲堂,亭西西厢为司业讲堂。自东厢门出,东北有会馔堂一所。馔堂门之右,有土地祠五间,相传神为韩文公(1);馔堂门之左,有典籍厅五间,又典薄厅三间,掌馔厅五间;自西厢门出,有退省号、及广居门,有天地人,智仁勇,文行忠信,规矩准绳,济钢法度,凡一十八号。并退省房三连,混堂净房各一所。太学门之外,其东有明敕谕学制学规地界碑五通,东井亭一。又东为持敬门以入庙。自中少北为储才门以通启圣祠土地祠各处,及祭酒入东厢之路。西井亭一,又西为退省号门。自西少北,为广居门,以为司业入西厢及诸生入号之路。墀内杂植槐柏数十株。前为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成贤街”。雍正九年,以毗连街南官房一所。恩赏给助教师生居住,俾得宽闲学修,教泽益宏远矣。 (1)韩文公,即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文庙先师孔子正位南向;四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东位西向;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西位东向。东序先贤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乾隆三年(1738)升配。西序先贤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康熙五十一年(1711)升配位均东西向。东庑先贤蘧瑗雍正二年(1724)复配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祈、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乐正克、万章。颜何以下四人雍正二年(1724)复祀周敦颐、程颢、邵雍凡三十九位。西庑先贤林放雍正二年复祀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凡三十八位。东庑先儒公羊高、伏胜、董仲舒、后仓、杜子春、诸葛亮、王通、范仲淹康熙五十一年(1711)增祀。欧阳修、杨时、罗从彦、李侗、吕祖谦、蔡沉、陈淳、魏了翁、王柏、赵复、许谦陈淳以下五人雍正二年(1724)增祀,凡二十三位。西庑先贤谷梁赤、高堂生、孔安国、毛苌、郑康成、范宁、韩愈,胡瑗、司马光、尹焞雍正二年(1724)增祀胡安国、张栻、陆九渊、黄干雍正二年增祀真德秀、何基、陈㵆、金履祥何基以下三人雍正二年增祀许衡、薛瑄、陈献章、蔡清、陆龙其蔡清以下二人雍正二年增祀凡二十三位位均东西向。 相按:哲位及賢儒位次,旧制互异。本朝后先增复至乾隆十三年,礼部议准奏定,谨依家语史传,按年序次,移咨国子监,月朔释菜,移请依次位置如右,恭载会典。相在监年久,数与执事瞻仰盛典,敬恭札记。故与朱彝尊圣门弟子考。李周望《国学礼乐录》,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异,即新修《曲阜志》,亦沿旧讹舛,未及更正。唯予儿承焯《俎豆集》,敬遵《会典》,序载不差云。 (1)李周望(1668—1730),字渭湄,号南屏,清直隶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李周望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先是受学于浙江名师朱远承,后又跟随著名理学家官至刑部尚书的魏象枢学习明体达用之学。在任湖广学政时,独具慧眼,对当时不被人认同、终生与清朝不合作的思想家王夫之予以高度评价,盛赞王夫之“于学无所不窥”,“固合马、郑、伏、刘、何、杜、匡、辕、涑水、紫阳、王弼、向秀、王逸诸子之学,萃于一身,其才高而学赡为何如也”。作出这种评价在当时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