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5-1-29 13:00 编辑
我的求知之路
我的祖籍江西省樟树市,1936年生于常德城水星楼下窨子屋。上世纪二十年代,我的叔祖父傅平山是清末秀才,受聘于常德江西会馆当管事。我父亲少年时,随叔祖父来到常德驻在会馆,在满腹经纶的叔祖父教导下,习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底子。十六岁时便去聂振茂药号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北祁州(今称安国)做庄客,采购道地药材,成绩卓著,名气突显。常德同昌祥药号老板胡祥阶知晓后,聘为该号的账房先生。在我父亲辅助运筹之下,该号业务迅速发展,财源广进,为该号成为常德药业(即后来的吉春堂药店)首富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幸的是,我父因疾致残被老板无情解雇了。从此,我家沦为贫穷之户,又遭日寇侵略常德战乱,一家人处在饥寒交迫下挣扎,全靠慈母为人洗衣、做针线活艰难渡日,其苦不堪回首! 我九岁时,父母决定再穷再苦也要叫我去读书,请同乡求情免交学费去沅安镇二保校读初小,后又去沅安镇中心完小读高小。白天在校读书,晚上除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得接受父亲从叔祖父那里学到古典经史的讲授,使我学趣大增,增强了我求知的欲望。六年在校读书,每期考试,位列班上一二名,不仅免交学费,还奖厉笔砚和下期课本。 十五岁高小毕业后,1951年元月便去吉春堂药店学徒,三年学徒是我长知识的关键期,从认药、制药、读药书、抄写仿单(成品药说明书)练字、学打算盘以及营商之道,得益不弱于读了个初中或高中。这虽不算文凭,但党和政府还是任用了我。 十九岁参加革命工作后入了共青团,领导见我小楷字尚能入眼,就要我干上了文秘工作。 首先是调我参加一项政治工作,搞情况综合,用钢板以方块字体刻写编印简报(今存市挡案局)。这一段历练,不仅推进了我的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更是增强了我对党的认识,坚定了我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后来从政信仰不移,勤奋工作,清廉自守打下了基础。 其次是入党后,从基层文秘工作岗位干到政府部门领导岗位,职责仍是舞文弄墨,综合协调。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又是接触财物,既要完成任务,又不失廉洁,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学习,继续刻苦读书,以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净化人生观念,牢记“成由俭败由奢”的古训。我这一生,不饮酒、不打牌、不喝茶叶茶、不坠声色场所,穿戴也不赶时髦,业余时间全花在读书学习上了。“四清”中获评优秀工作队员,在长沙获省委奖厉的毛选四卷,视为珍宝,常读不懈,其高意和文风,成为我坚定信仰,走正不斜的护栏。为了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写作水平,只得广览古今名著。当年,我出差外地,不多费时赏风景,最喜逛书店和地摊书市,有合意的书,不惜用微薄工资购买,回来时家人以为买了什么礼物,看到的却是一些书,贤内助只得对孩子们说,这个月没荤菜吃了。 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左传全译、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华阳国志、中国三千年文祸史、肃贪通鉴、中国重大文史公案、中国皇帝全传、中国宰相全传、中华典故大观、连横著的台湾通史、中国京剧史、四书全传、全国政协编的《政协文史资料选编》25卷、容斋笔记、毛泽东读书笔记、曾国藩全集、鲁迅全传、诗经全传、中国古诗词10种、清编版辞源全集、辞海上下本、唐代著元和县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常德地方志及党史汇编,以及自然科技和民间奇文轶事小书(如毛主席读过的绝版蒙书《一法通万法通》)等…。至于革命先贤和当代领导者的宏篇巨著更是我置案常读不离的座右铭。 上述留存的几大架书虽不如藏家富有,对我而言足用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多有所成亦有所乐,为简化本文篇幅,也就毋须赘述了。 退休后,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一是把余力和兴趣放在关注常德历史文化研究和考证上,并参与一些文化建设活动,为之撰写了一些文章在媒体上发表,大力宣传常德古今发展事迹。为此学会了打电脑,上网发帖渐入佳境,倍尝老有所学的乐趣,促进了脑思维的健康,生活得很愉快,庆幸遇上了父辈不曾遇到过的好时代。 二是整理读书笔记。已往读经典名著每有读感,简则随批在书页上,繁则另写为笔记,留下不少读书笔记,也没数过多少字。退休后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念,对这些笔记进行整理,只完成了《史记杂论》、《三国演义虚实考释》、《常德方志考》出版发行。整理了《京剧唱词典故选编》作为市京协内部资料赠京剧票友。整理完成了读党史笔记,即中国共产党1921一1949年大事记,定名《伟大的征程》,自用电脑自打印三份,呈交市政府办离退休党支部、市党史办各一份、自留一份。《读清史稿笔记》较多,但只完成了入关前及清顺治、康熙朝几十篇的整理,有的篇章如《令人置疑的李自成归宿》、《康熙帝统一台湾始末》还在正扬网和其它刊物发表过。其它余下的笔记,年时已不多,精力渐衰,写不完了。只得学写些短小诗词,赞颂盛世,乐渡晚年。 坚持读书学习,我感到是人生一种宝贵的精神营养。它可以修身养性,使人心胸宽阔,志存高远,增长才干,益智厚德,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