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湖的两袖清风 今年6月,我和家人利用双休日来到杭州西湖。
那一天,气候适宜,清风送爽。我们来到西湖边,走在白堤上,远望挺立的雷峰塔,去茶场龙井问茶,感受着“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那份天然的美丽,心中自然非常的愉悦。为了更完整的了解西湖,我们上了一台的士。的士司机是一名年轻的帅哥,他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介绍西湖的景点、景点的来历以及和西湖有关的历史故事、人文故事,我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就问他这些故事是从哪里知道的,他说,有的是年长的师傅说的,有的是听父母说的,有的是上学时老师教的,他说,在这些故事里,他最引以为荣的故事之一,就有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然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物品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首《入京》诗作为回答:“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听的哥提起两袖清风的故事,我的心中感慨不已。真没想到这个故事在西湖边得到这么广泛的传播,历经六百余年仍然被老百姓津津乐道。我深深地感到,老百姓喜欢两袖清风的故事,赞赏为官清廉的于谦,是对清明政治的坚定信念,更是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八项规定”,严惩腐败行为,给中国注入了活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工作生活更加神清气爽。
听着源于西子湖畔的“两袖清风”的故事,我的心里也犹如吹进了一股清风。我相信,这清风,正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吹进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