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2-21 17:58 编辑
因为近段较忙,耽误了些时间,还有几集游记没完成,现在接着记叙拜谒孔府。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大门与孔庙仅一墙之隔,历代封建王朝给了孔子后代众多封号,“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袭封了32代,历时880多年。到民国孔子77代孔德成时,改称“奉礼官”。
孔府共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落,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中路也是游客游览的一条道。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有趣的是门两边这幅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真是气派不凡! 走进孔府,一根槐树有700多年,旁边有上马石和下马石,来到圣人之门,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孔府的第二门里面独具风格的门,叫“恩赐重光门”,是皇帝宣读圣旨的地方,过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时,此门才在13声炮声中徐徐启开,此门又称“仪门”或“塞门”,文官只能走东,武官只能走西,中间走皇帝。过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许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荣。
接着就是“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正中太师椅上,披铺斑斓虎皮,长桌上置文房四宝、印章令箭,两旁摆满各种兵器、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牌,这些东西象征着孔府的种种特权,甚是威严。
大堂之后叫“通堂”,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也称为“冷板凳”,坐冷板凳可不是件体面高兴的事。
从通堂往里走就是“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里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绪、慈祥太后等封赐给衍圣公及夫人的。二堂东边为启事厅,为正四品官,负责上传下达,西边为伴官厅,为正七品,据说,过去官员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许一主两伴,而只有“衍圣公”可以一主四伴。
出二堂后门有一山石,称为开门见山,石(时)来运转。
我们来到“三堂”,也叫退厅,也是衍圣公私设公堂,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场所。孔孙六代同堂的住宅,康熙皇帝赐“六代含饴”牌匾。以上三个大堂,层层叠进,很是威严,足以显示出孔府的圣威和显赫。(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