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膏继晷传薪火 ——记人民教育家丁瑚 周 询 file:///C:\Users\Ma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E8FA.tmp.png 丁瑚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热爱教育、终身致力教育且卓有功绩的教育家。他是我的姑父,又是我父亲的门生。我对他的身世有所了解,故应《常德日报》之约,尽我所知将其经历回顾出来。 丁瑚,字美珊,派名书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于原常德县周士区团坪乡金花堰村一贫苦农家。因其父经鄂英年早逝,只得与多病的母亲罗氏相依为命度过困苦的童年。年方十五岁时,便与我姑母成婚。我姑母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勤劳节俭,性格善良,为了满足他求知好学的欲望,自愿承担家务劳动,支持他在我父亲侯于先生所办的塾学中作一名免费的学生。由于他天资颖悟,勤奋好学,不几年便通晓经史成为一名经纶满腹能诗擅文的学者。 二十年代中期,常德县师资奇缺,县府决定创办短期乡村师范学校以缓解师资需求,于是他便考入乡村师范学校学习。由于他成绩优良,表现良好,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德模范小学任教。 此时正是大革命时期,常德城乡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他在城区任教,广泛接触爱国青年进步人士,因此思想受到熏陶,经常参与城内的革命活动。1927年5月“敬日事变”后,常德城区一片白色恐怖,进步青年和革命人士惨遭屠杀,他只得逃匿周家店乡下,暗中从事革命活动。哪知敌人血洗常德城区后,继又把枪口对准农村。在农村大搞清乡、清党运动,区、乡农会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屠杀,整个农村处于极端恐怖之中。周士区大地主、大劣绅黄禄生见时机已到,便纠集国民党团防部队将区农协会副委员长周国栋(即我伯父)杀害,引起极大民愤(见鼎城区向中央申请建立苏区的“申苏办公室”存有的周询撰写的资料)。当年7月,县农协副委员长康序焕回到周家店,秘密联络召开农会骨干会,成立“农民武装暴动总队”,组织农协会员康南山、曾宪章、袁茂科、丁瑚、周侯于、周家康等50余人,一举猛扑栗山胡家黄禄生姐姐家,将黄抓获,押至周家店召开公审大会将其处决。1927年12月为了拔掉敌人设在崇河的“清党办事处”,地下党组织派康序焕、王千祥调动百名坚强农会积极分子分成四队埋伏在株木山、灵芝观一带。这天深夜,天空飘拂雪花,王千祥和丁瑚带领株木山伏兵,渡过小河扑向崇河街北,康序焕和胡子敬率领伏兵过河卡住崇河两头街口,另两队摸到“清党办事处”周围。一声令下,队伍迅速冲进室内,夺取了他们的枪支,缴获了“清党”名册和所有文件。此“清党”机关被捣毁后,敌人大为震惊,再也不敢在崇河设“清党办事处”了。 1929年以后,政局稍安,丁又继续回城,先后在城区各中、小学任教和出任校长。由于他才华出众、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当时代理教育科长陈凤灵的重视,不久就被调离学校,擢升为教育科主管科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政界需要强悍能干的官员去支撑,于是他又被调政界,出任第八区(周士区)区长。在此任内,他一向体恤民情,秉公执政,深得民心。1938年10月南京失守,武汉吃紧,湖南已成为战略要冲,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在常德沅水南岸石门桥区檀树坪修建飞机场。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酆悌亲自任主任委员,常德、桃源、汉寿三县县长为副主任委员,各县又以各区区长亲自带领民工赴工地作战。由于当时工程大、期限紧,为保如期完成任务,民工在工地挨打的现象累见不鲜。可是常德县第八区区长丁瑚始终坚持不打民工,有人劝他不打怕完不成任务,他坚定地回答说:“民工又苦又累,怎能忍心打呢?完不成任务也不能打。”结果感动民心,该区提前完成了任务。又如有一次麻姓家族与丁姓家族为水塘纠纷,互不相让,丁姓依仗他的势力向县地方法院起诉,他闻讯后斥责族人说:“我是当的周士区人民的区长,不是丁姓区长,不能仗势欺人,何况丁、麻两家既是邻居,又是多年联姻的亲戚,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希望你们赶快撤诉。”他这样一表态,轻而易举地制止了这场官司。 1939年,丁辞去了行政职务,依然投身教育事业上来,积极协助常德医界名流唐炳黄在周士区的罗家庵村创办“国医中学”,后迁至团坪村的傅刘家,并在校内任中文教师。由于该校既缺资金,又无校舍,学校仅办一年便停办了。此时由于武汉失守,湖南告急,日寇飞机经常在常德城区狂轰滥炸,城内中、小学纷纷迁至前河(沅水以南)大山区,后河(沅水以北)广大区域几乎没有中学。为了解决后河广大区域学生入学问题,丁又协助常德社会名流陈凤灵在周士区的团坪村创办私立“植材中学”,由于资金缺乏,校舍全属茅草房,曾被顽劣学生纵火三次,迫不得已,只得将校舍迁至太阳山白鹿寺的砖木结构房内,改名为“明义中学”。这时陈凤灵已是年老多病,难以担当办校重任,便将校长一职交付给年富力强且有丰富办校经验的丁瑚。 丁瑚接任校长以后,吸取了过去教训,严格建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整顿校风,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抗日教育和爱校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校风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学校的声誉也越来越大了。特别是时任常德专员的黄维国等军方大员到太阳山考察抗日地形时,丁又借机要求黄给学生训话,并给黄挂衔“校务董事长”,黄非常满意,后来处处维护该校利益。 抗战胜利后,原迁往山区的中、小学陆续迁回常德城。明义中学也不例外,于1946年将校址选定在东门城内原城隍庙附近。当时迁校一无所有,既无校舍,又无资金,全凭白手起家。他凭借人缘关系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并将自己的家财全部投入建校。建校过程中,不辞辛劳,身体力行,与师生一道搬砖瓦,扛木料,节省开支。在办校理念上,以四育兼修,手脑并用,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改变原清朝读书人不参加劳动)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方针。在延聘教师上唯才是用,不徇私情。尤其还聘请了威名赫赫前清科考中获得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的赵必振为语文教师。赵必振既是清末反清的常德自立军起义的首领,又是我国早于李大钊第一个翻译马列主义文章的人。正由于丁瑚艰苦努力,勤俭办校,加之办学理念正确,措施得力,致使该校校风大振,声誉日隆,很快便成为常德城乡享有盛誉的名校。现常德市第四中学的前身,就是明义中学。 丁瑚先生一生曾三娶,原配周氏,早年仙驾;继配梅靖,业教,抗日中期过世;三配聂杏林,亦从事教育,生一男一女,妹名校生,现居市内;兄名城生,又名时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常德市一中,后任市六中副校长、县级常德市副市长、地级常德市政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