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9|回复: 5

原瓦屋垱乡比较有名的九个古迹与(遗)旧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4 2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4-12-30 11:42 编辑

原瓦屋垱乡比较有名的九个古迹与(遗)旧址
张年冬
2024.12.23

杨家硚

      古老的杨家桥位于蜘蛛山村赵姓与李家硚村窝窝于家之间。两姓中间相隔一条宽二十至三十多米、高七~八米的河流。这条河的南北两岸是一条南来北往的古道,是上下几十里乃至数百里村民来往、运输的必经之路。相传乾隆年间,一双桥坪村民用鸡公车推着满满一车山货从此经过,而原扯只有一座用两根木头搭成的不足一尺宽的木板桥。这人勉强推车而过,在没有推过桥中间的时候,心里一慌,失去平衝,连人带车跌入桥下,几乎粉身碎骨而死,而且这种事故时有发生。鉴于这种惨象,当地贤达痛定思痛,相互串连牵头,募化捐资,于乾隆三年(1738)建成此硚,锡名杨家硚。
      据传说,杨家硚硚北的村落中,有一位村翁平时在自家禾坪上或看书、或吃饭、或晒太阳,双脚喜欢踩在禾坪中的一块青石板上,一天有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经过他家时看到了这一情况,说道:不要小看了你脚下这块石头,今后会有人出高价收购!果不其然,在杨家硚将要成功合拢时,任凭手艺精湛的石匠怎么打凿最后一块石头,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怎么摆放也不合榫,比划了很长时间,经人指点,弄来了当地村翁那块垫脚石,放下去果然中规中矩,丝丝入扣,不爽分毫!
       至今,杨家硚硚拱的穹窿处的一块石头上还留着一尺大小的圆形徽记(因硚下水深,没有实证),大概石匠们用以表示自己身份的标志吧。
       另外:还有一块乾隆年间修硚时的功德碑,只可惜该功德碑在一九九八年用钢筋水泥加固时被磨掉了多半字跡,现在只有乾隆三年等几十个字还清楚可认。
       杨家硚石拱硚距今286年,该硚址北岸是蜘蛛山村赵家为,南岸在李家桥村窝窝于家公屋山山脚下。硚长14米,硚高8.5米,拱高7.5米,硚面宽、7米,拱宽:9米质地。

李家硚

      壮观的李家硚座落在现在的李家桥境内,北址于李家桥山脚下(村落名),南址是戴姓地面。始建于嘉庆5年(1886)。为二墩三孔之石板硚。该硚长二十多米(包括引硚),高7米多,硚的两头用一米多长,数百斤重的条形青石砌成石壁,中间亦用条形青石砌成两个梭子形硚墩,硚礅宽两米多,长四米,为三孔结构,每孔宽五米。硚面用九条巨石分三组筑成,每条巨石长六米,宽85公分,厚一尺有余。硚面平直,两侧立有八根方形石柱,每条石柱中间凿有三个碗口粗的圆孔,由十八根圆木从穿孔插入连成护栏,直通南北,非常壮观。
       硚的北面立有三块数米高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建硚成功后的一篇序言和捐款助建人姓名的功德碑。
       沧海桑田,1979年石硚被拆。
       经实地查墈,于原址近300米处尚存残碑一截,残碑高1.25米,宽1.15米,厚18公分。残碑上下部毁掉,只存中间一截,碑的正面可见建硚时原序180余字;另一面载有建硚时捐款人如杨姓、李姓、张姓等不少于100人以上姓名。碑的两侧刻有回纹装饰,甚是美观大气。

李家桥墟场

       热闹的李家桥墟场位于冲天湖的上游,有一条河流自石公桥溯源而上,经双桥坪直达药山寺。河流长数十里,为洞庭湖的西汊。古时候水位高,而且没有汽车和车路,举凡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买进卖去,都靠船运,而李家桥这里水位高,河流延伸至山区腹地,占有天时地利,有码头就有市场,因而成为方圆数十里村民联络感情。交流物产的场所。
       李家桥有桥南桥北之分。
       桥南位于戴姓地面,由十多户人家的房屋相对而建,形成街道,所居村民以戴姓、陈姓为主。桥北有数十户人家,房屋亦相对而建,街道较长而弯曲,解放前这里就有木结构的楼房,彼时体面一点的乡绅或县、乡等上级官方派来的官员都由这里接待,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国军有一个团的官兵曾驻扎在李家桥,团部就设在这座木楼上。所居村民以李姓为多。
     上世纪早期,李家桥码头经常有运进运出的乌篷船来往或停泊,那时候有商店、供销分社、餐馆、药铺(后改为“联合诊所)、猪行、牛行、铁匠铺,还有学校。每逢三、六、九赶集,这里车推手提,熙熙攘攘,茶肆中谈今说古;酒店里猜拳行令;赌场上吆五喝六;商场边讨价还钱,红男绿女,或抱布贸丝、或以物换物,非常热闹。更有别具一格的是,这里有三四家料行经营木材生意,副射远达药山寺、朱日桥、双桥坪、鳌山、大桥、大龙站、瓦屋垱等周边地区,生意异常火爆!
      随着洞庭湖治水工程成功,李家桥水位降低,码头搁浅,又随着瓦屋垱公社成立,供销分社、联合诊所搬迁至瓦屋垱墟场,更随着造田号召出台,这里的原居民被强制搬迁,热闹的李家桥墟场逐渐萎缩。真的是沧海桑田,华屋坵墟!现在这里仅存一座拦水坝和一座混凝土建筑的公路桥了。

芭茅滩转运站

      芭茅滩转运站建成于1958年,与芭茅滩粮店毗邻而建,共有平房十多间,占地约七八亩,主要储存和转运如南货、北货和生产资料等等,主要是为双桥坪、瓦屋垱、大龙站几个公社六七万人口储存生活必需品。各种物资由船运送到芭茅滩收储后,再由各公社的搬运工搬运至各地供销社销售。
      另外,这里还办有供销分社,销售南货、北货、布匹、生产资料等等。除此之外,还办有食品站,收购牲猪,销售肉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芭茅滩因水运畅通,也为这一方生灵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曾先后在芭茅滩转运站工作过的有:丁耐安   丁军民   李忠心  曾元旦   曾小平等人。

芭茅滩粮店

       1956年,国家在芭茅滩修建有长60米,进深40米,高8米多,可收储数十万斤粮食的两栋粮仓。粮仓红墙黄瓦,地面用厚厚的混凝土浇灌而成,两栋粮仓中间相隔有二十米左右的晒坪,同样用混凝土浇灌。晒坪用作社员们运送粮食放置箩筐和谷物,等待粮店工作人员验收稻谷质量和水份之用。
       该粮店位于现芭茅滩机埠西侧的河岸码头上,在遗址的两栋粮仓西面,建有一栋木结构的平房,平房有五间,一头是粮管站会计们结账、算账办工的地方,另一头是食堂。整个粮店占地十余亩,四周用红砖砌有高高的围墙。
      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芭茅滩水位较高,船运方便,凡双桥坪、鳌山、瓦屋垱、大龙站几个公社数百个生产队上交工粮、余粮都须送到芭茅滩粮仓收储调运。因此,每到夏秋粮食收获之后,这里肩挑车推,送粮食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土路上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几没脚趾,呈现社员喜交爱国粮的动场景。/粮店平时有四五个管理人员:第一任组长黄国金,第二仼组长雷福初,第三任组长欧阳淑英,第四任组长田学兰。

瓦屋垱供销社

      在瓦屋垱公社成立前,瓦屋垱墟场属双桥坪公社管辖,因此,双桥坪供销社曾在瓦屋垱墟场办有供销分社。
      1964年瓦屋垱公社成立后,改供销分社为供销社,增加人员,扩充店面,经营范围有南货、北货、匹头、五金、文具、日杂、生资、收购、有加工坊,有油库一处,仓库三栋,储存农药、化肥、石灰等物资。
      在供销社旺盛期拥有当街门面二十五间,加上仓库共占用土地面积二十多亩。与此同时,还在芭茅滩办有供销分社,职工30多人。
      第一任主任   周成章   马文志    第二任主任    熊利远   第三任主任    周先保    第四任主任   石建波    第五任主任    陈国政   黄文青
      先后在瓦屋垱供销社工作人员有:
      丁金贵 唐藕珍  陈芳连  阳玉华  石慎福  黄光初  丁耐安  丁菊初  龙西江  张明英  黄秋菊  梁淑芳   熊廷新  丁晓燕   于莫春   代玉英   马文志       曾小平   刘银珍   曾元旦   邵华  蒋进权  李忠心   邓淑平  周平  陈国政  杨建没  刘铭芳   石建波  谢双喜  丁时秀  邵国安  李光成   雷伟光   刘友才  梁志云  黄文青

瓦屋垱肉食水产站

       瓦屋垱肉食水产站始建于1978年,地界东抵信用社,西抵供销社。当街有营业厅5间,营业厅两头各有宿舍3间,办公室和仓库各1间,共13间,占地共336.7平方米。
       门面房后面横向有小宿舍6间,浴室、卫生间各一间,共计8间。再后面(山地改造)有食堂3间,猪栏8间,屠宰场2间,共13间。整个食品站占地约8亩。
       主要经营:收购牲猪、禽类、鸡鸭蛋,供应肉类。
       历届负责人
       1978年一82年主任    田学年   会计   丁敬礼
       1983年一87年   主任    胡诗信   会计   张会玲
       1987年一90年   主任    黄生祥   会计  邹南芳
       1990年一93年   主任    吴吉财    会计   伍民权
       1993年一98年   出租
       曾先后在食品站工作职工13人
       刘孝权   黄仕桃      刘生和   张伯永  鲁方胜   伍漫丽  沈小平   郑国荣   汪新华   孙中明  杨泽华   陈桂华

老官庙与自生桥

       老官庙 座落在泉水村老屋蓝家村落后一座独立的山巅上,山的面积约十多亩,山上长满了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栗树和参天的古柏。与三角堰、团坪村较近。和其他寺庙一样,庙堂三间两进,两边是厢房,后面还有多间配房。分上佛殿和下佛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这些菩萨一尊尊威严肃穆,金碧辉煌。
       庙门左边,木架上挂一口高约两米,直径一米多,重数百斤的古钟,每日晨昏,寺里敲响古钟,声音响彻云霄。
       解放后,老官庙被辟为当地一所小学,名为“老官庙”小学。
       1951年,老官庙是常德县第三区周家店乡所辖的一个村名;上世纪70年代,老官庙也是瓦屋垱公社下辖的一个村名。

       自生桥 离老官庙西北角约100米左右,有一座自生桥。自生桥由铁沙石天然生成,一米多宽,一尺多厚,两米多长,桥下是一条水沟,桥面从东北角的山脚伸入西北角的田埂上,形成天然的小桥,也是天然景观。据说这座自生桥历史上很有名,过去的地图上都有标记。
       近年来,老官庙原址被开发,据笔者实地考察,过去的老官庙原址已被挖得只剩五分之一了,而且现在还有施工人员在此作业。唯有西南方向尚存一角,有一户黄姓人家在此居住。
有诗曰
       庙拆僧归迹已湮,自生桥畔问山人。
       探微索隐黄昏后,苍耳多情贴满身。

                  (供销社与自生桥4篇于2024年12月2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5 07: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文,欣赏体味,感佩喜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07: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24-12-25 07:02
老师好文,欣赏体味,感佩喜赞!

早安冬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5 2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07: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4-12-25 21:47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老师早好!代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07: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24-12-25 07:02
老师好文,欣赏体味,感佩喜赞!

会长早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43 , Processed in 0.0336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