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7-4-13 21:48 编辑
往事回忆之十三 灾区就是战场 灾民就是亲人 —记城关镇党委办秘书孙公武同志的优秀事迹 俗话说:危乱之中方显英雄本色。的确是这样。在1995年7月桃源县城遭受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中,不仅有许多老一辈党员干部在抗洪抢险中再立新功,更有许多年轻的干部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城关镇年轻的秘书孙公武就是其中之一。 6月下旬,沅江上游普降大雨,沅水猛涨,7月1日,上级下达紧急防汛通知,下午1点镇防汛紧急会议过后,小孙就全身心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战斗。 护城堤上,人们在抢筑子堤,急需照明器材,小孙急招一辆“慢慢游”直奔五交化批发部而去,不顾夜晚漆黑和大雨倾盆,刚刚送走灯具,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护城垸万寿桥段又频频告急,急需麻袋抢筑子堤。小孙深知灾情就是命令,立即调用两台汽车飞速驶往东街大米厂仓库。在没有搬运工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与热熔衬布厂的梁、吴两位开车的师傅一道,自己动手将80捆4000个麻袋,一捆一捆地装上了卡车。虽然沉重的麻袋压得他腰酸背痛,封闭货箱内的糠灰,呛得他喘不上气来,可他毫无怨言,又立即驱车前往万寿桥险段。一上大堤,小孙发现情形十分危急,洪水猛涨,即将漫上大堤,而大雨还在不停地猛下,四周一片漆黑,汽车很难行驶,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这时的小孙根本顾不得危险,“灾区就是战场”,他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汽车,亲自用手电指挥汽车前进,把麻袋及时地送到了正在抢险的干群手中,来不及歇息,又与群众一道搬运块石,抢筑子堤,一直坚持到最后指挥部下令撤退才离开大堤。 7月2日至5日,肆虐的洪魔吞噬了桃源县城,这时的小孙被分派到灾情严重的观音巷居委会负责疏散抢救群众。当小孙与船家划着小船来到观音巷,看到洪水已经淹没了家家户户,有些房子已经在洪水中倒塌,还有几间正摇摇欲附时,小孙心急如焚,忘记了极度的疲劳,冒着撞船的危险,逐家逐户,逐个角落搜索救人。不大一会儿,就有20多名被洪水围困,身居危楼无法脱身的群众被他用索吊楼梯,绳缚人员的办法救了出来,其中有几个是七、八十岁的老婆婆。当小孙的小船行到漳江小学后面,发现有一位被吓呆的老人坚决不肯离家,而洪水还在猛涨,房子又有倒塌的危险时,小孙顾不了危险,下船反复多次地动员规劝老人,在他的诚心感动下,老人才同意转移。完成观音巷内居民的转移后,他又与漆河的刘师傅打着手电,划着小船搜寻莲花湖市场,刚进市场便听到个协方向传来呼救声,小孙马上划船前往,靠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修理电器的肖师傅一家三口被困在屋顶。因为船小,加上肖师傅高位截瘫,并患有严重心脏病,因此,小孙先将肖师傅的侄儿媳妇救走,然后和肖师傅的侄儿一起上瓦,使出浑身力气,用双手托着,分三程将肖师傅从瓦上抢上了小船。肖师傅得救了,可小孙也累得跟肖师傅一样面色苍白直喘粗气。为了使观音巷居委会一千多被困在楼顶的居民有水解渴,有粮充饥,小孙和居委会的干部一道划着小船和橡皮艇把上级分配的食品和饮料,逐个送到各灾民点,将他们从饥渴中解救出来,灾民们拉着小孙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可又有谁知道这时的小孙已经是忍着饥饿和疲劳连续战斗了四天四夜呢? 特别是当团结垸传来大堤决口,情形十分危急的消息时,小孙又立即跑步前往了解灾情,抢救灾民。刚上团结垸大堤,一些好心的宝洞峪村干部群众就劝他:“前面危险,快回来!”可小孙已经发现了大堤的决口处还有一批人,看着群众有危险,小孙哪还顾得上自己呢?他冒着溃堤的危险,踏着擅抖的大堤一直跑到决口处,迅速疏散了不忍离家的14位群众。当他发现还有一位老人被隔在两段决口之间的大堤上无人营救时,他又心急如焚地拼命往指挥部跑,直到对岸指挥部的镇人大主席张家龙同志采纳了他的“用索拴船,放船救人”的办法后,他才稍稍松了口气。老人得救了,但小孙的声音嘶哑了,全身就象雨淋了一样。 灾区就是战场,灾民就是亲人,小孙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7月1日到7月7日,6个日日夜夜,小孙自始至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哪里有险情,他就冲向哪里,哪里有困难,他就奔向哪里,即使离家很近,也没有回家睡过一次觉,吃过一顿饭,灾情缓解后,他一直坚持白天上半夜在外面,下半夜就在办公室替代他人值班。危难时刻见真情,关键时候显身手,在洪水的考验面前,小孙用自己的行动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舍已为民的新型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