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5-1-12 09:46 编辑
潘相著《事友录》卷之一(七) 安乡潘相经峰辑 次男承炜仲明校刊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稽考成均之教(1),设立经义治事二条,明经者或一经或兼经,务取御繤折中传说诸书,探其原本,于人伦日用之理,切实讲明。治事者,如历代典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官河渠算法之类,或专治一事,或兼治数事,务穷其源流,考其利弊。司成考课之时,必以湛深经术,通达时宜。验稽古爱民之识。三年期满,即其所学,定其等第,以示劝惩。 (1)成均:远古时期的最高学府。 祠祭之例。朔日行释菜礼,设酒芹枣栗,祭酒于正位配位前三献。哲庑位前,以监臣博士等官分献。次诣后祠行礼。望日司业上香行礼,如朔,朔望日。诸生行礼后,有讲书复讲,上书复背诸课程。每月三次,周而复始。以一六为堂期,祭酒司业,及六堂学官,讲《四书》《性理通鉴》,博士讲《五经》。祭酒三月季考一次,司业每月月课一次。初有诸生资斧不继,许假回取费之例。后于雍正八年,每年赏银六千两,以为饭食膏火之费。有余备诸生有故不足者,量加赒助。内肄业额准一百八十人,后又拨出二十四人,作外肄业。计其膏火,可给一百二十人。每堂颁赏《钦定四书文》五部。 简亲王奉命兼掌监务。月会诸生讲学数次。盛署正衣冠端坐,汗流透衣,谆谆不休。作成均讲义,第一篇,言国家立学之意与肄业之大端。天爵人爵之异,大体小体之分。第二篇,言大学中庸合并发明,谓大人之学,即从其大体之大人。格致为平天下第一关头。凡便于小体者为邪为否,当格而去之;凡不便于小体者为正为是,当格而存之。物格知至,即能发而中节,即能止至善。推知至于位育。第三篇,乃言《易经指归总要》,谓乾之六爻,潜最重。见者潜之进,惕者潜之修,渊者潜之归,惟潜故神藏,神藏故能飞。至亢则有悔,悔必反乎渊,而归于潜,故曰无首。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不曰始终,而曰终始者,乃见终而复始之义。坤之终,与乾无异,故曰以大终。味此,则乾坤用九用六等句,即上九上六之词,不另作一爻,不以为百九十二阳爻百九十二阴爻之通例,与王临川解同反复发明,娓娓数千言,极为亲切。又悬所演卦图于各堂,今学者时时观玩,诸生不时请业请益,即传进肫诲,王门真若书馆。尤于义利二字剖析分明,一时以为越孙文定公,且同许文正矣!其讲义繁多,不能全录,仅存其大概云。 周子祠,太极书院(1),元中书行省杨忠肃公惟中建(2),延宋儒江汉先生赵复讲学(3),郝经(4)作祠堂碑文云:道统之传有二,三代而上,圣王在位,则道以位传;三代而下,圣人无位,则道以心传。周室东亡,强有力者居位,蛊于佛老,散于词章,弊于法律,懵于功利坏于智数。千有余年之间,学士大夫,掇拾残断章句,不为不动。而获圣人之心传者,唯有宋舂陵周子,其学不尙文辞,不务决科,沛然一致诸道。磳跃孔孟之后,瞰视羲文之前,穷神知化,尽性至命,创为太极一图,著通书数十章。申明大易先后天之几,发前圣之蕴奥,继道学传心之统。盖其欲虑静尽,极于精一,笃于纯诚。太史黄庭坚,称其人品如光风霁月。一传而得程颢、程颐、张载,再传而得杨时游酢,卒之集大成于朱熹。六经语孟,各为传注;性理象数,各为论说。正千载之讹,复一贯之道。迄今二百余年,莫不知义理之所在。反诸吾身,各为一太极,各有一易,人人自致圣域而无难。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1)太极书院:创建于蒙古国太宗窝阔台汗时期,是蒙古国建立最早的书院。书院设在“燕都”,即北京,金朝的中都。1240年到1241年之间,即太宗窝阔台汗十二到十三年之间,杨惟中和姚枢开始在北京筹建太极书院。书院是由官方开办起来的,目的是继承、传播理学,不仅聘请了名士赵复前来讲学,还集中保存了从江淮一带收集来的图书八千余卷,以助生徒学习。书院里设立了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在书院墙壁上刻写《太极图》及《通书》《西铭》,挑选具有学识风度的俊秀之士到书院学习。关于“太极书院”名称的含义,肄业于太极书院的道学生郝经在《太极书院记》中阐述了它的深刻文化内涵:杨惟中等人建立书院的出发点是“明道”,书院是学道的地方,而道发端于“太极”,因此书院取名为“太极”。 (2)杨惟中(1205—1259),字彦诚,汉族,弘州(故治即今河北阳原县)人。大蒙古国时期政治家。 幼时父母在蒙古与金国的战争中遇难,因机缘巧合,他被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收养。杨惟中“知读书,有胆略”,二十岁时就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使这些国家归顺元朝。既是大汗养子,又有勇有谋有功绩,杨惟中自然深受器重,后来更是接替耶律楚材,以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在任期间敢作敢为,治绩显著,“天下畏其勇而怀其仁”。 (3)赵复(约1185一1265),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自号江汉,学者称为江汉先生。1235年蒙古军攻德安,他被俘,杨惟中释之,并随杨去燕(今北京)。杨惟中、姚枢建太极书院,请他讲授程、朱之学。时姚枢、许衡、郝经、刘因等皆从其学,至此,程、朱之学在北方才开始广为传布。曾作《传道图》、《伊洛发挥》、《师友图》等。 (4)郝经(1223-1275),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人。金朝灭亡后随父母流落河南,后徙家顺天,才名为郡侯贾辅所知,待以宾礼,蔡国公张柔又延其至家塾开馆,教授诸子,得以饱览群书,尤其致力于洙泗伊洛之学,慨然以天下斯文为己任,发诸文章为世所知,自此声名鹊起。忽必烈在金莲川开府招四方贤士,郝经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北上应召,成为忽必烈潜邸旧侣之一,上书条陈军国大事民间利病数十事,备为顾问,优礼相待。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随忽必烈南下伐宋,作《东师议》,劝说忽必烈以修德养兵为务,等待宋之开衅。翌年,忽必烈即位,以翰林学士职奉命为国信使出使南宋,以告即位请和议为务,宋相贾似道(1213—1275)为掩盖冒功之实,秘密羁留郝经于真州馆驿十六年。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颜伐宋,始得放还,翌年至京师而卒。郝经是中国元代文章家、诗人,金元时期著名大儒。 祠祀之礼,盛于江南,而未至于河朔。今领中书相国杨公,始嗜其学,乃建太极书院于燕都,立祠于院以祀周子。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岁岁释菜,尊为先师。燕自安史之乱,睽隔王化;孔孟之祠,亦废坠者五百年。一旦祠祀道学宗师,而以其徒配,礼秩文采,警动幽朔,尤近世所未有也。呜呼,道通为不亡矣!祠既成,适经贰于公而征铭焉。遂叙其事而为之铭。
2017年4月23日,我南下广州过五一节, 途中游道县,参观道县的敦颐广场。
周子讳敦颐,字茂叔,湖南道州人。仕至虞部郎,广东提刑,分司南京,卒于江州。尝筑堂濂溪以自名,故人号为濂溪先生。铭曰:圣心有端,圣学有要。无欲而一,乃造其妙。无极之真,根柢兹道。道有一极,极尽无余。转斡化府,推激神枢。天地人物,埏埴贮储。心死不传,乃传于书。六经一易,道统之集。梁折山颓,千载聊阒。无为升堂,更孰入室。日下有日,五星聚奎。发源湖南,派流江西。承颜踵孟,传心仲尼,伊洛汤汤。会为一水,复生朱翁。又一程子,昭昭一道。太极有图,通书有章。遂令燕云,亦如荆扬。呜呼盛哉,吾道之光。 经又作《太极书院记》,大略言道之端。著于太极,宓羲画易为造始,文王重易为託始,孔子贊易为原始,周子图易为道学始,今建书院为濂洛之学传诸北方之始,统名五始。庚子辛丑间,杨公当国,于燕都筑院,贮江淮书,立周子祠,刻太极图及《通书》《西铭》于壁。请云梦赵复为师,右北平王粹佐之。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使不传指绪,不独续于江淮,又续于河朔者,岂不在是乎?按祠与院,不知废自何时?故老谓旧址,即在今国学旁。所传碑记,文多芜累,故节录如右。
理学北传第一人世称江汉先生的赵复(约1185一1265年)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元太宗命皇子阔出伐宋,姚枢奉诏从行,即军中求儒士凡挂俘籍者悉脱之以归。在其中,枢与言,惊为奇士载与倶北,复勉从之。是时南北道绝,载籍不通,复以所记程朱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比至,燕学子从者百余人。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世祖悦,因不强之。杨惟中闻复论议,嗜其学,乃与枢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复以周程而后,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原羲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张朱氏所以发明紹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后。别著濂洛发挥,以标其宗旨。又以朱子门人之见诸传记,与得诸传闻者,共五十有三人,作师友图,寓私淑之志。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使学者知所向慕。枢既退隐苏门,乃诣复传其学,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尊信之。北方知有周程张朱之学,自复始。复为人乐易而耿介,虽居燕不忘故土。与人交尤笃分谊。元好问文名擅一时,其南归也,复赠之言:“以博溺心,末丧本为戒;以自修读易,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为勉”。其爱人以德类若此。复家江汉之上,以江汉自号,学者称江汉先生。今德安云梦各会馆,皆祠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