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5-1-14 08:09 编辑
清末以来推行白话文的重大意义 2025.01.12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开启民智,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有意识地提倡白话文。后来,白话文教科书纷纷涌现:中华书局最先推出《中华教科书》,带动了新式教科书的产生,191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全套的《共和国新教科书》,1917年又出版了《国语教科书》。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除了“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等革命性现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更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105年前的今天,即1920年1月1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废止文言教科书,正式下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改国语,1922年废止一切文言文教科书,初步实现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致,使国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白话文教科书是中国近代教科书的重要标志,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它逐渐成为传播现代语言的工具,缩短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距离,使学生有机会从音、形、意三个方面系统地学习白话文,促进了国语的传播。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之“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语言改革的文化运动,以人民群众的鲜活语言作为民族语言资源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言风格,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化特征奠定了基础。 针对党内存在的严重的“党八股”“洋八股”、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问题,毛泽东还专门起草了《反对党八股》一文,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语言上建立起精简、通俗、高效的语言体系。在文字上,不断尝试着新的改革,探索推行新文字扫盲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围绕大众化目标,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文字扫盲运动来提升大众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将方言、俗语、口语引入语言体系,甚至广泛吸纳于工作语言、宣传语言、文学语言等官方的、权威的、正统的书面语言中,真正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大众化。 推行白话文废止文言文教科书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这一变革实现了中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致,使国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达到了语音、语言和文法的统一。白话文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教育的推广和文化的普及。 废止文言教科书改为白话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变革,更是传播新文化的载体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白话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连同一些古代优秀的白话小说,都被选进了教科书。这些作品的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语文课程走向了大众,走向了时代。 再者,白话文创作对革命思想的传播、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推行白话文废止文言文教科书也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与突破。它鼓励创新思维,倡导个性发展,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在白话文的推动下,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这一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白话文作为共通的语言工具,打破了地域、阶层的界限,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这一变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中学国文教材中白话文与文言文比例之争的讨论,推动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教育家们开始思考如何选取更适合学生程度的文章,以及如何平衡古代优秀散文、诗歌、小说与现代白话文作品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语言训练。 综上所述,推行白话文废止文言文教科书在促进国民教育、传播新文化、推动文学创作发展以及优化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更在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