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9|回复: 2

少年叔叔当弟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17: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5-1-18 17:09 编辑

       少年叔叔当弟兄
                胡劲松

      我和刘斌老师是亲戚,他的奶奶与我母亲的爷爷是亲姊妹,也就是说他与我母亲是表姊妹,按排行我应该称谓他表叔。因年龄差距不大,三观也合,平常彼此间也谈得来,因而我们交往中,往往无长无少,用俗话说,就是典型的那种少年叔叔当弟兄。近日,有幸拜读其大作《教坛悟道》,不禁为他渊博的学识和勤奋的精神所折服。这部著作道尽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深遂的教育思想,深重的陈年旧事,深情的人生告白。
       深厚的家国情怀。纵观刘斌老师的《教坛悟道》,这是他花费近30年心血的力作。我认为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主要体现在他专心治学上。正如陈军先生的评价所言:“刘斌热爱阅读,涉猎广泛,于是刘斌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的学生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的学生的文章每一天都是新的。”试想:如果刘斌老师不是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心治学,他能达到这般境界吗?这种情怀显现在潜心悟道中。其岳父任泽艳先生在《有青如是蓝当慰》中写道:当不少人都满怀惬意安于现状,保守职业底线的时候,有人却深陷沉思不断试错,力图做得更好,并且为此花费了海量精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探取海量的教育科学理论,以保证寸有所进;当有人感慨命运不公,平凡为贱,即而散发出消极情绪的时候,有人却负重前行,甚至可以说是忍辱负重,不计名利,只是为了写出一份答卷——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父老乡亲的那份朴素而诚挚的期待。这种执念,这种韧性,彰显出平凡人、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因素。刘斌老师便是后者。这不正是他潜心悟道的真实写照吗?这种情怀体现在精心施教里。刘斌老师在《初中作文课堂活动设计探微》写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教师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低”,为了把作文课指导好,他总结了三句话:突出感觉,让口头活动与采访活动带来欢声笑语;加强感受,用小组作文活动与师生共同作文活动换来清泉甘霖;升华感悟,以朗读活动和展评活动引来真知真谛。有场景、有步骤、有方法、有列举,这些生动的表述成为刘斌老师精心施教、匠心独运,高水平教学的完美体现,在这样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不提高?
      深遂的教育思想。刘斌老师出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然而在他从教近三十年后能有这样的著作问世,可见他的工作是认真的,也是十分努力的。如果称他为教育工作者中的理论家,教育理论家中的实践者一点也不为过分,在《诫子篇》、《教研篇》、《桃李篇》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刘斌老师那种求新、求实、求效的教育思想。
      所谓求新就是新颖的场景体验、新奇的课程设计、崭新的评判方式。比如《桃李篇》中学生施艳在《“怪”考试》的作文中便将这种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走进教室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神秘。门开了,只见老师手里拿着一叠白纸,匆忙的走进来,他四周环顾了一下,只说了一句“这节课进行考试。”这新颖的场景体验给了学生无限遐想。一张白纸能考什么?同学们心里都没有底,越没底,学生越觉新奇,可谓吊高学生的“胃口”啊!学生猜不透,老师还在卖“关子”。“我把题念完,不管你做得怎样,一定迅速把卷子交上来,并且是要得满分,得不到满分的小心点!”一发试卷,马上交卷,把学生弄得紧张兮兮,心情像过过山车那样,既刺激又兴奋,交卷后,老师又宣布“很好,都是100分”,然后在黑板上写着作文《“怪”考试》。……老师点头说道:“我不说你们也应该知道了,这个怪考试主要写刚才从打上课铃一直到现在的心理描写,要写得生动,刚刚发生的事,你们不会没话写吧?”这沉浸般的场景体验,新奇的课程设计,使同学们想象力发挥到了尽致,相信若干年后,孩子们再回忆那堂“怪”考试时,每个人都会有惊险、刺激、趣味的感觉,这种感觉下的心理活动一定是生动的、活泼的、真实的,或许孩子们还可体味到:原来作文也蛮简单的!再看刘斌老师在《桃李篇》中对学生作文的所有批注,真是耳目一新,分老师点评、真情之笔、字词积累三个部分,特别是老师点评这部分,那流畅语言、优美的文字、巧妙的逻辑,真是神来之笔啊!这仅仅是刘斌老师在教改实践中的一个缩影,窥一斑见全豹。可见这种求新的教学思想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所谓求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找准突破口,不拘泥于传统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羊”也要放一放》一文中,刘斌老师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讲述了自己对“放羊式”教学的看法,给它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可以把“羊”远远地牵着,走着“放”,看着“放”;其方式是,放一放“手”,放一放“心”,放一放“眼”,放一放“耳”,放一放“嘴”;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不能再剥夺他的“自由”,再戕杀他们的个性,该放就放,有时会收得更拢,这种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教学理念,怎么不会呈现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局面呢?真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所谓求效,就是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都要有成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判断,即:学生成绩的满意度、班级管理的知名度,教研成果的美誉度。就学生成绩的满意度而言,刘斌老师调入小渡口镇中学后,所带171班,从初一到初三,没有流失一位学生,其中23人考入澧县一中,令人刮目相看,这块丰碑至今无人逾越。就班级管理的知名度而言,在小渡口镇中学流传,宁愿踩破脚,也要在刘斌老师班上放一张课桌,可见,社会上对他管理班级的能力是高度认可的。他带出来的学生阳光、向上、极具正能量,成为当时小渡口镇中学的一张名片。就教研成果而言,《教研篇》所收录的18篇高质量教研论文及课题,这些文章都曾在国家、省、市级相关研究刊物上发表,有的文章甚至还获得国家级奖励。由此可见,刘斌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上都是硕果累累。我常想,一个身处最基层的普通老师,尚且能把工作做到如此极致,如果历史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他是不是也同样能举重若轻呢?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读罢刘斌老师的《教坛悟道》,信也!
      深重的陈年往事。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刘斌老师在《父语如书》、《睡在天国的爱》、《一捆稻草》等篇目中深情地回忆起父母生前生活的陈年往事,从他的回忆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忘往事是为了铭记父母的恩情。他在《父语如书》中描述,小时候吃饭喜欢夹片腌萝卜,来碗茶泡饭,吃得津津有味,父亲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吃饭可以汤汤水水,但学习不可以这样。这震耳发聩的话语成了他求学的座右铭;在《睡在天国的爱》一文中写道,母亲生怕他吃隔夜菜,鸡不鸣便起床为他炒菜。母亲担心他营养不良,每次炒菜灼油总比平时他们自己在家吃的多几倍,这种深沉的母爱伴着勺油流淌,撒满了他求学的坎坷之路。这些细小的往事瞬间击碎感情的闸门,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滔滔洪水直击心灵,让人破防,催人泪奔。
      不忘往事是为了积蓄前进的力量。在《张教授您在北京还好吗?》一文中,他写道:刻骨铭心的是1988年8月上旬,当在报刊上看到从洪水走出,在风雨中孜孜以求的余家台中学师生时,他慷慨解囊,用自己的积蓄雪中送炭寄来9000元钱,帮助学校和学生度过了难关。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张教授这一感天动地的义举,无不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身临其境的学生们一定会以张教授为榜样,从他的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从而去改变自己,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不忘往事是为了延续优良的家风。作为徐氏宗亲族第五代外孙,他处处传递着徐氏宗亲所秉持的“仁德”宗亲文化的正能量。他深情地回忆往事,仿佛家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那温馨的场面向我们扑面而来。小时候生活虽然很苦,但在父母的庇护下,一家人其乐融融,苦中有甜;小时候父母虽然很累,但兄弟姐妹相互团结,一家人在一起,父母承膝下之欢,累着并快乐着;小时候虽然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在一起,倾听父母教诲,欢声笑语,物质匮乏但精神富有,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父母精打细算,刘斌老师才得以跳出农门。他秉承父母的善良、忠厚、勤劳、朴素,在三尺讲台传播真、善、美,让“仁德”之风发扬光大。
      深情的人生告白。《教坛悟道》在感恩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表达了对时代的感谢,对师友、亲人的感恩,及对社会的感激,恰如他自己的人生告白。
      刘斌老师感谢时代的青睐。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使他能够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中从容不迫地完成了大学生涯;感谢这个强盛的时代,使他能够在社会分工中获得教师这份令人羡慕的职业;感谢这个改革的时代,使他能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
      刘斌老师感恩师友、亲人的帮助。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叙:在考大学沮丧时是叔叔大力支持才如愿以偿;读大学时是姑妈全家合力支持学费才如鱼得水;毕业时是表哥鼎力支持才如虎添翼;成家立业时是岳父慧眼识珠才如天赐福;进城工作时谭恢雄校长倾力举荐才如履平地。刘斌老师称他们是自己一生中难以可贵的财富。试想一个人在努力的同时,有那么多亲朋好友、同志、同事的托举,让他如何不感恩泣下,唯有将这份情感寄托在工作中,并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才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刘斌老师感激社会的关爱。在《感恩篇》收录的《张教授您在北京还好吗?》对教授无私援助学生、捐助学校的行为表达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他念到:“资助高艳平等8位同学每人500元时,同学们不约而同鼓起掌来。读完信我与孩子们沉浸在激昂的歌声中,“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动容?我相信,这份感激之情会传导给现场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洋溢起对社会的爱,对国家的爱。
       文章写到这里就要搁笔了,原本拟题《读懂刘斌》,突然觉得不合适了,你真的读懂刘斌了吗?我不断地问自己,刹那间,少年叔叔当弟兄的俗语映入我的脑海,我想用这个标题合适一些。如果大家认可我对这部著作的感受,权当晚辈对长辈的仰慕与敬佩。如果只涉及皮毛,没写到精华,只能说我悟道尚浅,但我尽力了,长辈是不会在意的,这就是我在文章第一段详尽介绍我和刘斌老师关系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9 2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胡老师佳作,欣赏学习,受益匪浅,衷心点赞!
学习陈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7 , Processed in 0.0335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