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6|回复: 4

初登六屋岗《十年津澧路-(棠华篇.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0 09: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听涛 于 2025-1-26 12:58 编辑

                   初登六屋岗
            《十年津澧路-(棠华篇.3)》

       一九七零年四月七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终生难忘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走进了一辈子职业生涯的战斗岗位。

       这一天,在吃完早餐后,鲁万洪伴随我和陈本明,沿着乱石铺就的拖拉机路,一直把我们送到了距他家七八里路的棠华中学。

    接近棠华铺也就是棠华公社管委会所在地时,见拖拉机路的左边有一道红壤筑成的土坝,在几座青山怀抱的山坳处围成了一座堰塘,后来知道它叫罗家大堰,算一座小型水库吧,堰塘的北面山坡向上是几座深绿色的山头。再往前百余米,道路的左面有一个高约百米的山岗,山坡红土裸露,基本上没有植被覆盖。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土路指向坡顶,伴随小路的是长年累月被雨水冲刷而成的弯弯曲曲的小沟。靠坡脚下部有两三幢民房,小路中段部分两边既无屋宇,也无树木,直到距坡顶不远的左边才有一幢长长的青瓦平房,这是前些年才修建的公社卫生院,房屋前面有几株不到两米高的柏树。继续登高十多步,就上到了山岗顶部南端,这里有一块面积不大的荒地,稀疏的立着一些矮矮的回头青和牛蒡根草,荒地以北是一个较为宽阔的操场。操场的东面有一大一小两支袖珍砖瓦屋,这是棠华大队的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场所。操坪的最北端,有三幢较大的青瓦房,不用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棠华中学。目测一下,卫生院与学校三栋瓦房的距离不到两百米。

棠华中学旧时样.png

      仔细端详我们将要长期工作的学校,就是立在山岗顶部靠南的三幢瓦房,它们呈品字形摆放,俗称“撮箕口”,都是土砖墙,中间那栋坐北朝南,地基比操坪高出约八十公分,两端各有一个教室,中间有一间办公室和两间较小的教师住房,它的前方,两侧各有一栋规格与之基本相同的瓦屋,不过地基与操坪一样高,房前阶檐边有屋檐沟,是一尺多宽的排水浅沟,这两栋房子相对站立,与北面那栋房子围成了一个小操坪。学校没有礼堂,这是学校开大会和学生做操的场所;东面那栋教室与小学的房子相距不过五十米,空隙处有两棵不到三米高的李子树。小学前面的操坪也是中学上体育课的操坪,靠南有一个排球场。小学教室的后面(东面)空地比学校屋基低两米多,是一个表土不在,红土裸露,难以耕种的稍显平缓的荒地,第二年开春学校将这里挖高填低,开辟成一个比房基矮两三米左右的大操场。

    校长叫钱桃林,是从桃源师范毕业的,貌似不到四十岁。此时学校正在上课,钱校长望见我们,马上和几个没有课的老师迎了出来,把我们让到西侧那栋房子的中间那个房间,发现我和陈本明的行李已经摆放在那里,学校几天前就安排人将我们的行李从五六里路远的太平大队边上的辛家台码头挑来了,我们的行李是从保河堤沿毛里湖与西湖的水道运到辛家台的。鲁万洪把我们送到后便告辞,他要赶到新洲去上班。

      “早就知道你们要来了。”满脸堆笑的钱校长接着说,学校有一个老师已经得到了县里的调令,我们向县文教局请求调老师来,前几天得知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太好了。他又说学校条件差,这间屋隔成两间,你们暂时住外面这间,住在里面的老师走后你们就各住一间。钱校长说话总是笑嘻嘻的。至于住房,我们在农场住了那么久的大通铺,这远比大通铺强,看到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宿舍,就没有提什么要求。

      钱校长把学校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棠华中学原本是棠华当地的一所规模偏小的完小,近几年才招收初中学生,今年开始增设高中,春季首招一个班 ,缺乏高中老师。现在学校一共四个班,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高一也是一个班,全是本公社的学生。最后说,你们来了先好好休息一下,熟悉熟悉情况,听听课,下周开始上课,已经跟有关老师说好了,请他们接着上几天课。

     这一天是星期二,距星期一还有五天。没有上过课,对上课有些憧憬,更多的是害怕,还好,有这么几天的缓冲期。

      操坪西侧中部有一条西南方向直抵罗家大堰的斜坡小路,右边有一个公厕和一块面积不足一亩的菜地,菜地是学校自己管理的。继续沿小路下坡,小道右边是松树与灌木的混合林,下到坡底,就是之前看到的那个叫罗家大堰的堰塘,估计不足百亩,靠收集几个山头的雨水,因为雨季未到,水量偏小,水面比坝顶低好几米。堰塘东边的岸上,有一栋瓦屋,那就是中学的厨房兼食堂,房前有一块空坪,空坪旁边小坡下的堰塘边上,用几块木板搭了一个 “水码头”,厨房取水洗菜都在这里,公社教革办(以前的联校)给学校配备了一个工友,年龄约莫五十左右,他的名字与身材不相匹配,叫胡大汉,身高一米五左右,后背接近后脖位置还伸得不那么直,还发现他经常在吸“喇叭筒”后就引发咳嗽,他负责全校教师和寄宿学生的生活,不过学生只打饭,吃自带的坛坛菜。

     下课后,见到了那个已经调走即将离去的老师,挺年轻的,文质彬彬,虽戴着眼镜,仍显眉清目秀,皮肤白皙非一般女孩所比,他叫姜先洪,是湖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六六届毕业生,因文革而推迟到六七年底才分配,那时虽还没有到农场或农村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政策,全部直接分到单位,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还是有的。所以他就分到这里来了。他说他在澧县有一个亲戚。他现在教高一的 “公基”(工业基础知识的简称,包括物理化学,有“三机一泵”),数学是由朱传忠老师教的。

      我们暂时就和姜先洪同住一间大房,房屋中间用竹篾席夹了一个间壁,靠右一侧割开了一个八十公分宽的“门洞”,我们住外间,他住里间,他在周六调走后陈本明就住他那边去了。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大门出入,空余时我常到他里面坐坐,有一次他主动聊到家庭情况,说他姐姐曾经是省体工队的体操运动员,已经退役了。他从大箱子里面取出几大本相册翻给我欣赏,有很多是他姐姐的照片,其中有一些是在训练场地练习自由体操.平衡木和高低杠时拍的,这些照片既有抓拍也有摆拍。照片上显示,他的姐姐,其美貌,其身材,绝对让人惊艳。

     在这之前,我对体操知之甚少,看到这些照片,大开眼界。

     姜先洪老师调到哪里,当时没太在意,满以为他是调回长沙老家,直到1972年2月25日,我从武汉返回,在长沙开往津市的轮船上,意外遇到姜先洪,王宜民等几个春节去长沙探亲后返校的熟人,才知道他仅仅是调到靠县城近些的地方。

     下午,我们利用时间开铺,领了一个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木盆,洗澡用的,叫澡盆,也叫脚盆。那时候没有澡堂,洗澡就用这木盆在房间里面完成。这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千多年前发明的一种洗浴器具,此后我又先后在四所学校工作,都是如此。

      除澡盆之外,每人还发了一盏大号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年幼时听大人们叫它“美孚灯”,据说解放前美国为在中国推销它的石油“美孚油”,就在各地送了一些“美孚灯”。拿到煤油灯,我这才意识到学校没有通电。学校的初中班只招棠华大队的学生,没有寄宿生,但高中班在全公社招生,有一多半学生住校,他们晚自习我以为也是点煤油灯,结果发现不是。

      晚自习前,高一排的几个学生,在教室外面的阶檐上,自己动手在发煤气灯(也叫汽灯):将煤油倒入密封圆环容器里,用小气筒朝内打进空气加压,迫使煤油小嘴喷出后受热变成煤油蒸气,再混入空气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一方面把灯纱烧至极热发光,同时加热汽化管。灯泡是一个纱网,象丝瓜瓤一样,虽燃烧后就脆化但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就是碰不得,一碰就碎。一旦破了,就得换新的。有时在燃烧过程中,也会出现破洞,烈焰从洞中喷出。为防止喜欢扑火的乱飞的蚊虫撞破网状灯泡,在圆环下面还有圆柱状的玻璃罩围住灯泡。

     煤气灯的威力很大,亮度超过五百瓦的大电灯,挂在教室的横梁上,满屋亮堂堂。这种煤气灯在没有通电的农村,很长一段时间被集体单位广泛使用,例如在晚上大队开大会,或是剧团演戏,就是用一些门板搭建一个舞台,前方两角的上方各各挂一个,舞台周围一大块面积被煤气灯照得如同白昼。

     点燃煤气灯这是一项技术活,有难度的呢!后来知道,领头发煤气灯的叫刘禄斌,是“班长”,但按照军事编制,他是“排长”,不过班长这个词还是比排长喊得顺口些,现在他的同学也用班长称呼他,他是一个号召力强,动手能力强,为同学服务非常热心的学生干部,在班上是绝对的 “一哥”,后来他能够在镇长、镇党委书记、职业中学校长和农业局、经管局、民政等局长这各种不同的岗位上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则毫不奇怪。

      因为只有四个班,加上有些课程没有开设,教师人数很少,外县的只有贵伯群是常德白鹤寺的,张厉军是桃江的。其他全是本公社的,除石家生是“赤脚教师”外,都是公办教师,仅有邓杏初是湖南师范学院招收的大专班毕业的,其余基本上是桃源师范与常德师范的毕业生。后来知道,二十多里紧挨常德县的岳山(现在名药山)学校有两个家在常德县的老师。由于教师人数少,加上石家生在自家吃饭,女老师孟祥华带着两个孩子就自己做饭,所以七零年集体开餐的教师不多,就一围桌人。

     学校园区直接能够看到的树木极少,一株在西北角,即两栋教室的拐弯处的小空隙,是棵苦楝树,在东面教室与小学校舍之间有两棵,有一是棵李子树,西面那栋教室南面有一株大苦楝树,树下有一个用砖砌的水泥乒乓球台,教室后面的坡上直到堰塘,有一些松树和灌木丛,但它们生长的位置低,难以进入操场上的人们的视野。故一越过卫生院,中学全貌便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最北端的教室后面有一块坡度不大山地,也就两三亩吧,种着花生,是生产队的。我第一次见到生长在土地上的花生秧苗,椭圆形的小叶片,植株上开着白色小花,花柄细长,花谢之后便一头扎入土中,有老师告诉我,一朵花就长成一颗花生果,使我得到启蒙教育:原来花生果不是像土豆那样长在它植株兜子上的!花生地尽头较高的山坡是一片松树林,与其它满是松林的山岗逶迤相连。

     我一直称此岗为棠华岗,后来听学生说叫六屋岗,几年前重返学校时看到校门旁挂的牌上也有六屋岗字样,但他们都说不清为什么有这个名字,难道是以前某个时段岗上一直只有六个房子的缘由?不过我觉得六屋岗比棠华岗雅致,所以此文采用了这个说法。

      半个多世纪后,蓦然回首,发现第一次登上六屋岗,包括坡下堰塘边的厨房在内,学校一共只四个建筑物,不过连同棠华小学的两栋小建筑物在内,恰好有六栋。当时的棠华中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好像连校牌也没有,是一所三无学校。


棠华中学现狀.png
        如今的棠华学校
棠华公社示意图 拷贝.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听涛老师佳作,欣赏学习,受益匪浅,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3 11: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多么详尽精彩极具水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8 0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品佳作,点赞精彩!祝您春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篇学习欣赏老师您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07:42 , Processed in 0.0354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