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回复: 2

一位澧县人有关文化传承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5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5-1-25 16:19 编辑




一位澧县人有关文化传承的思考



image.png


岭南客



以前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总有个北边的朋友,来到深圳,和我们聚会一次。十多年来,这个习惯没有间断。今年是秋风落叶时分,他又来了。朋友是个文人,所谓三代出个贵族,这朋友家也算是累世耕读,一直是读书传家,祖上做过讼师,在乡间主持公道,平衡秩序,是中农有产阶层。其祖母曾就读九澧女师,解放前女子能上学的家世不错,传到他这辈也是自律,他为人处世公正,有责任和担当,作为律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然后在《澧县二中九零届同学录》担任主编(任泽贵校长作序、颜学锦人大主任题诗)。他经常写文章,随感杂记,随手拈来,文风朴实无华。
我们这个迎接朋友的群体,90届二中高中在深圳生活的,差不多有接近10多个,其中最早来深圳的,是初中高中都是在二中学习的几位。那时二中初中部也很不错。有个女生是学财会的,她也算是世家出身,祖上是清朝道台,她家民国时有国民党少将,新中国的县政协委员,当然,解放后,国民一律平等,都是劳动阶级。财富地位这些都是会变化,但是,骨子里文化的东西是刻下的,扔不了的。我的社会学老师丁霞萍说了个故事,她曾经是上海知青,下放到安徽,后回到上海上学。80年代她回去下放点看老乡,老乡问她,丁老师,咱们村现在致富的,读书出去的怎么又是那几个地主老财的后辈?他们家和咱们娃是一样在村小学上的呀?弄不懂。所谓仓凛实而知礼节,其实,这也许是个教育习惯养成的,解放前读书人家的也许更多时时提示孩子文明礼貌尊重礼仪之类,久之就形成习惯,也形成有点社会责任感了。文明确实是需要几代人的传承。着急不来的,是几代人的事。虽然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生平等,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要为后辈铺路,每一辈如果不松懈讲自律自觉,后来人就可能站在肩膀上了。女生在二中文科班时,班主任老师刘志刚,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喊这女生和我,问谁去组织?其实冥冥之中是有传承的意思,这女生外祖母叫莫申范,1926年大革命时期,澧县党组织成立(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李立新,罗宁在澧县领导革命,成立第一届妇联会,学联。莫申范代表九澧女师任执委,是主要领导。积极参与了社会进步活动。推动思想解放与澧县工农运动。其外祖母,母亲都是人民教师,其外公鲁坚白是县城世家,曾经号称芬司街半条街是她们家产(毕竟,祖上是致仕返乡道台家)。所以,很多事情是累世累计,拼不来也学不来都是个积累。读书是,责任也是。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完成的。










我家虽是个普通人家,也是有读书渊源,大祖父曾经在澧县中学就读,应该算革命积极分子,1926年大革命,北伐时期代表北一区在农会成立发言的,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屠杀时牺牲。然后我祖父过继给曾祖(是他的伯父),顶了他家门户。
我父亲61年去澧县一中初36班,留级到初40班,也是耕读传家。(后来我女儿读一中1516班,班主任是张林林)。四代人有三代读一中,只有我是二



中的。我在二中读文


image.png





科班,班主任主张素质个性发展。组织了书画组,英语组,文学社。文学可能是讲传承的,班上文章写的很好的人多,但积极有社会组织责任感的可能是我和这个学会计的女生同学吧。她是民国少将鲁坚白外孙女,而我大约也是继承民国少将杨载雄的文脉,我奶奶是载雄外甥女,爷爷跟着载雄管祠堂修族谱打理族务,是其左臂右膀,爷爷经常给我讲载雄的故事。我和这女生其实大概也算是地方文化的链接者之一吧,是民国少将的文化传承人,刘老师是湖南师院中文系的,他慧眼识人,让女同学和我建文学社团。女生办了《红潮》文学,我办了个《青杏》诗刊,那时都油印出过几期刊物。如果不谈及时代立场,一个国家,民族还是要讲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当然也需要有创新。一个微地方也不能文脉断根。城头山现在是闻名于世了,但是它没有文字之类或连续记载,历史只能靠猜,蛮伤脑筋。澧县地方出过几次《澧州志》,多是地方长官领衔修成,清朝同治年修志是何玉芬(知州)魏式曾,后来清末民初领修者宋云涛(县议会议长),民国28年修撰人张春塘(县长)孟庆暄(议长)。宋云涛和张春塘(之觉),是1903年科举最后一科澧州举人(从1840年到1903年废科举一共澧州考院才出23名文举人三个进士,另外10名武举人)。澧县最近几届县教育局长来自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的。读书人是应当有责任和义务担当引导地方文化的。受了熏陶,也可以教化地方。自觉传递是应当之义。孟庆暄民国时任议长时,我爷爷经杨载雄举荐,选为商业参议员。杨载雄父杨登举是清己未科武举人,他自己毕业于武昌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随蒋翊武,授少将,后执教于澧县中学,九澧女师,澧州国术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领头修谱,举荐我爷爷任多安桥里正,商业参议员。虽然时局多变,但文化还是有穿透力和威力影响的,解放后爷爷回到乡下,确保自己没划成地主,这几个队人也就没有地主。澧东长庆村长草堰杨萃喜给我说了个故事,他任乡农会主席时(等于乡长),有几个十回杨姓的要被枪毙,我爷爷过去说话,然后被放人了。这是杨萃喜亲自给我说的故事。因为解放前,皇权不下县,乡村诉讼大小事是族长或宗族祠堂主事者决断,杨载雄和爷爷坐镇在县城祠堂,凡是和外族矛盾打架,抓壮丁,升学读书,都想法帮忙解决。虽换朝了,余威犹在,杨萃喜也只好照办。也许是文化透人心吧。律师兄弟,会计女同学,还有个与会二中女同学,也是算是世家子弟,他们父母辈是教师,祖上是中农有产阶层或退休返乡官僚后代,人生活的松弛感,决不会刻意追求功名利禄或有强的进取心,真没有。祖上阔过,也就那样,慢一点悠闲生活也很好的。而还有几位聚会同学,那就?确实相当有进取心了,他们都各有所长也有所成就,自己自律对子女教导也非常用心,澧澹同学的女儿才高二16岁,已独自参加几次国际课题,参加过国际机器人基因大赛等获金奖(全国没几个),10几岁孩子独自赴美国洛杉矶法国马赛游历参赛。澧东同学几岁的娃已是纯英语对话交流。这大概是创(业)一代的自觉吧,我理解了我们祖父曾祖高祖他们是多么努力与艰辛了。人是有代际分差分层的,我读书时候一直很松弛,从来没把升学和就业作为目标,真的没有,虽然家庭条件很一般,我父母是农民,我也是种田种到10多岁,但藏在骨子里的世家子弟感觉,根本隐不住,(可能觉得爷爷阔过,爷爷在世时总是唠叨以前怎样怎样阔),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吧。人说艺术来自生活,文章出于实践,施耐庵真的打过仗,鲁迅曹雪芹真的是破落贵族,才用笔书写出生命历程。其实,人类有些共性的,吃饱饭才思考艺术文化。第一代搞理工,搞钱做官逐名利,下一代人或几代见证家族曲折,奋笔疾书做文人,喜欢记录历史与传奇,然后后辈就不愁吃开始搞文艺艺术这个历程。宋朝明朝清朝都是开国皇上拿着枪刀打天下,逐名利,进取心爆炸(也可能被迫的),然后后几代帝王搞《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修历史,找面子排场。再后面的帝王家就醉心于书画(宋徽宗)或木匠艺术造型设计了(明熹宗朱由校)。鲁迅的爷爷本是富贵豪门,牵扯到科举案,家庭中落,见过人情冷暖,鲁迅和兄弟周作人开始写文成著名作家,他儿子周海婴则醉心摄影艺术了。会计同学和我也许觉得算是祖上阔过,后来破落了,家庭是有历史,也是想写文章讨生活的,然后来,她女儿我女儿都是练美术画画,算是走了艺术路,都去考过杭州中国美院,只是她娃通过了校考,俺丫头是通过省联考上学,后来都是学设计,也算是走艺术之路吧。家族个人人生都是个历程,如果娃娃喜欢艺术,可能上几辈人经历了坎坷,就让她们随心所欲吧,不勉强。家乡澧县改革开放后,也是理工开路,工业商业越来越好,物质基础打好了,慢慢有了各种美食,视频文化传播平台和《人文澧州》《城头山文学》这些地方史志工作的有心人。再后来近来又有了歌唱家任维,国际超模王艺帆,舞蹈家知名电影演员任敏,溪上美术家雷鸣等文艺人才,是家乡的骄傲。这种文化的渗透,慢慢能影响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加深认识,更热爱故土了。



image.png







几千年来,中国人打赢后的文字复盘,讲究极简,从来没见过碾压级降维还要连着四天发微博的先例。中国人赢了的典型特征,是云淡风轻一笔带过能省则省,旋灭之、灭之,背后往往就是一场灭国之战,甚至《史记》中还出现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样的灭霸式描述,一打小国在史官眼里还不如几滴墨水值钱。那么中国人输了究竟会怎样?恭喜你,你将见证华语文坛创作的新高峰!主要原因次要矛盾客观因素不分析个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决不罢休。写历史读历史都是苦差,文化传承是为了不忘却,总需要有人记得不忘记先辈的辛苦,而耻辱与苦难可产生精神动力,吸取先辈力量,后面的人才好继续前行。倏忽至中元,情思向远村。
老居常入梦,旧事每牵魂。
客路万千里,铭心宗祖根。
而今虽白发,开口故乡痕。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俺们受了故乡教导的厚恩,却未立寸功,无法报答先辈与恩师的恩惠,确实我辈人的羞愧,但愧疚的心还是可以汇报的,只能墨以记之,愿有才乡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5 2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6 16: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佩才情,衷心点赞!

谢谢于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0 , Processed in 0.0368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