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龙2023 于 2025-3-28 15:01 编辑
李青山棉花高产合作社被市委老干局授予“常德市银发人才工作室”
3月27日,常德市关工委主任会议在津市兰苑宾馆召开,李青山作为“五老“先进典型人物在会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关工委、组织部、老干局的领导:
你们好! 我叫李青山,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毡帽湖村村民,现年74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2010年被省政府评定为“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我创建的“李青山棉花高产合作社”被市委老干局授牌为“常德市银发人才工作室”。 我十分感谢市关工委、市委老干局及在座各位的抬爱,给我今天在这里自我介绍的机会,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我发言的题目是:把种田本领传给下一代 改革开放前,我在家乡临澧县白枝乡担任过多年生产队长,1980年迁居到西洞庭农场(后改为管理区),一直是科技示范户。我最大的长处就是能与农作物对话,也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农作物缺什么营养,患了什么疾病,需要什么,我便对症下药,按需供给。这样,我和农作物相处得挺好,她拼命地生长,高产,我开心极了,收获不小! 人生短暂,我一个人种田干得好还不够,还要培育好下一代,培育除自己子女外的继承人,让好的经验传承下去。 过去,我们西洞庭管理区党委提倡种植甘蔗、朝鲜蓟,我带领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种植甘蔗50亩、朝鲜蓟20亩。我言传身教,取得甘蔗单产过8吨/亩、朝鲜蓟单产过400公斤/亩的好成绩,每亩纯收入是别人的2~3倍。儿子儿媳们经常带亲朋好友来我家参观学习,我像教儿子儿媳一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探索出的经验传给他们,也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在路上遇见他们,他们老远就给我打招呼,热情地称我师傅、老师! 早些年,棉花是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我带领儿子儿媳们,打破常规,合理调节棉花种植密度,把施肥与灭棉铃虫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棉花花朵着果率达到了75%左右,平均每亩1111棵棉树,每棵棉树结桃100个以上,单产籽花达到了527.5公斤/亩。国家棉科所栽培室主任毛树春多次来到我的棉花地里考察,称赞我是“中国南方种棉状元”,还对我说:“国家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是我写的,棉花花朵着果率只有45%左右,考察了你的棉花种植,我要改写大学教材了。”中国棉科所把我种植棉花的全过程拍摄录制成10万张光碟在全国发行。这些对培育我国青年农业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两年山东发生了棉铃虫灾害,我被选入国家专家队,坐飞机紧急前往指导救灾。我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年轻的农业技术人员,我把我防治棉铃虫的绝招传授给了他们,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受到了他们高规格的尊重和礼遇。 湖南棉科所、湖南农大、华南农大等18家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把我的54亩棉地列为科研实验基地和高产示范基地,先后来参观的外国留学生、各地、各级青年领导、专家、棉种经销商、种棉大户和西洞庭及周边的青年农民累计上万人次。每批来客,我都热情授课。还多次被中南八省的农业部门、棉种和农药肥料经销商聘请给青年农业技术人员和青年农民上课。澧县“千村植保公司”长期聘请我为专家,常年为澧县、津市的青年农民授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我们村的青年尹美龙种植50亩水稻,早两年他说:“我就赚了个亏吃”,意思是没赚到钱。我收他为徒,教他种植再生稻,头季稻适时播种,确保秧苗成活率和延长生产期周期,头季稻单产达800公斤/亩以上,并预防好稻飞虱,再生稻单产在250~400公斤/亩。这样,既实现了“吨粮田”目标,又纯收入800元/亩以上。 2022年以来,我受西洞庭管理区关工委的邀请,在全区各村(社区)义务巡回培训青年农民。得到了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各镇(街道)和村(社区)党政组织的大力支持。他们把青年农民召集起来,我给青年农民上课,主要讲授种植再生稻技术。每年四个轮回,参训青年农民累计已达1000多人次。近两三年,西洞庭种植再生稻的青年已有200户左右,共计种植再生稻6000亩左右,增加纯收入600万元以上。 我也向年轻人学习,他们告诉我玩手机,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探索。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仿佛自己也越活越年轻。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