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门的“河市” 程 龙 早些年,小河街开发开放,我陪老父亲游览,听他讲述解放前他儿时的小河街,我听得一头雾水! 在我的脑海里,小河街不应在此处,应是下南门城下,或诗墙、什么地方。 上世纪,我爷爷、奶奶的家在苏家渡向阳街,我们家在西洞庭农场,我常往返于向阳街和西洞庭。 当时,我从常蒿路的西洞庭唐林村段上客车,到下南门附近的常德北站下车,再在下南门码头乘船至苏家渡。所以,对下南门码头太熟悉不过了。不过,那仅仅只是遥远记忆中的下南门码头。 老爸说,他小时候在小河街做生意,也就是把自家的蔬菜、鸡蛋什么的,拿去卖。清晨四点左右就要起床去抢码头。我想,也就是去下南门码头抢占一个当道、显眼,便于卖货的位置。当时,或许没有固定摊位一说,先到为王。我爸提着篮子,往地下一座,便以此为自己的地盘了。 原来,我的想象与我爸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 下南门码头通道是石材阶梯与平路交替链接,宽约50米左右,长150米左右,从常德城墙顶部“丝瓜井”附近直到沅江河底。 通道两旁有人做生意。有卖凉茶的,一分钱一杯(或一碗);有卖油饼的,五分钱一个饼;还有开小餐馆的。做大生意的便是卖木材或山货,木材和山货市场在城墙坡上或河底,由下南门码头向两旁延伸。河水上涨,市场便逐步上升至城墙顶部,甚至迁到城墙内侧。我过去便一直以为这就是人家说的“小河街”。 沅水上游山上的大量木材、桐油等山货顺江而下,在此形成很大的聚散地,历史上一度是庞大的山货市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场不断规范,下南门的“小河街”多年前就消失了......但是,我心中的“小河街”永远不会消失,是多么的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