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552|回复: 51

为何我,爱读屈子《离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6 19: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25-6-17 15:33 编辑

    为何我,爱读屈子《离骚》


       为何我,至今仍爱读屈子《离骚》?
    只因为,屈子《离骚》,深奥难懂,却魅力无穷!而且,这乍看深奥、实则透露魅力《离骚》,就似一座云雾缭绕的灵山,看似难以攀越,却因其中蕴藏的永恒生命追问,而令人十分地心驰神往。
image.png   
               
    要知道《离骚》,本是古代楚地的一歌曲名,诗人屈原却特地用此歌曲名为篇名,可见寄托了他遭受政治迫害的忧愤情绪,是一篇不便明说而含蓄深沉的政治抒情诗。因此,这首古代的浪漫主义长诗,不仅罕见的长达373句、2490个字,阅读起来不是一般的困难。而要理解它呢,更是不易得很。因为,这《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又受楚地巫歌的影响,有丰富的幻想和一些神话传说人物的出现,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方面也多有创新。譬如说,诗中一会说天上地下,一会说朝庭野外,一会吟"香草美人"等等的,而且多带“兮”的语气词,典故与神话也多、借代与象征义更不少,还古代生字生词生僻义等的艰涩太多,让人学习起来,难度着实不小。
    要知道,四十三年前,即在初中教书十一年后的我,有幸自1982年下期开始读大学进修中文,并在当年10月学习《离骚》后,自己竟就对之迷恋起来了。比如说,当阮先老师讲授完《离骚》后,看到我班有不少二十多岁的小伙,大概是源自他们恢复高考后考进中师读了几年书、起点较高且记忆力强的缘故吧,一个个就纷纷背诵出了这首不易理解而难以背诵的长诗。而我等三四十岁的“八大金刚”们呢,这时都处于进一步在疏通教材、理解诗句的阶段。虽然,我学习这古典长诗的进度不如青年们,可通过后来每天早读,自己带把椅子,来到正在兴建的教学楼边,大声地一段一段地朗诵,并一段一段地学着背记时,才在后来终于背出来了。虽然,那时读的口舌生疮,老是在诗意衔接不上的地方记不起下句来,可经过停下来,再对照繁体版的教材,即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中的《离骚》多次的咀嚼品味后,不仅越读越感有味了,而且愈加地迷上了这余味无穷的《离骚》。
       要知道,这《离骚》,不仅通篇诗句兮呀兮的,意思艰深,而且其词义句义也不易理解记住。虽然,自己后来常因写东西引用过其中的不少名句,可时异世易、人老珠黄的今天,再读它时,还是感到有些生疏棘手起来了。最近端午前后,闲暇之时,想写几篇有关赏析屈骚的小文时,我就静下心来,重新捧起《离骚》,钻研了起。想不到,当拿出当年繁体版老教材,重新读《离骚》时,那时能通篇流利背诵出来的名篇名作,现在不仅不能连贯地背下来了,而且有些诗句还要重看注释才能理解了。对此,我不免有点惶恐起来:难道,自己的大脑在萎缩、记不得学过的东西了么?为了更好地理解《离骚》,我还在重新熟悉加钻研长诗的基础上,做了这样几件相关的事:
    一是,在端午的晚上,再次看了央视电影频道播映的《屈原》。这是由香港凤凰影业1977年首入大陆放映的电影。当时,可谓轰动一时、万人空巷呢。其时正好路过县城的我,急忙找朋友开后门。弄到票后,在县城唯一的老电影院里,我一连看了两场!这由鲍方参照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亲自编剧、亲自主演、亲自导演的这部影片,不仅让我看得入迷,而且也助五年后的自己,明白了《离骚》产生的背景,以及诗人写作长诗巨作的出发点、主题。
    二是,重读了郭老历史剧《屈原》的剧本,尤其多还次朗诵了剧中的《雷电颂》。如此,这帮助自己加深了对《屈原》诗情的理解。
    三是,将新购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亚非卷2》,即里面的《离骚》篇,50页,对照原诗加译文,一连逐字逐句地看了两遍才作罢。如此之后,我对《离骚》浪漫主义色彩、形象及诗作本意,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要知道,如此之后,自己不仅更加迷上了《离骚》,而且愈加理解了诗人,为何写作《离骚》时含的忧愤情绪,以及他要表达的愤世嫉俗的悲愤之情。难怪,司马迁如此释疑:“《离骚》者,犹离忧也”。也难怪,诗人会以炽热深沉的感情,对现实的复杂矛盾和由此引起的内心尖锐斗争,作出了诗中细致深刻的剖露,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直接信芳的高洁情操。可以说,这是《离骚》震撼自己心灵的根本原因。更难怪,美学大家李泽厚赞誉道:屈原“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光辉的起点,无可比拟的典范”,“几千年来,能够在艺术水平与之相匹配的,可能只有散文文字作品《红楼梦》”。
    要知道,经过自己“发乎情”的爱读《离骚》后,其深奥难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起来了。而且,这篇浪漫主义长诗所蕴涵的深刻内容,也就再明显不过地逐一显现出来了。原来,这晦涩深奥的长诗,可以通过条分缕析概括为:
    ——诗人批判了楚国贵族统治集团的腐朽黑暗。诗中,从"伤灵修之数化"到"怨灵修之浩荡",责数了楚怀王的过错。并且,还对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进行了揭露:"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又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最可贵的是,抒写了诗人忧时爱国的深沉感情,展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他希望楚怀王能改弦更张;他自己愿意为国家尽力,使楚国得到飞速的发展:"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诗人恐怕丢失宝贵的时光,希望能有所作为:"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塞阳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洔人在遭受排斥打击后,内心矛盾非常,但他仍然坚持理想,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最后效法彭咸,以死殉国。
image.png
    要知道,我之所以爱读《离骚》,是诗作跨越两千年心灵共鸣的叙事,大概来源于如下五个维度的魅力吧:
    一是神话思维的现代苏醒。屈原将楚地巫觋文化的瑰丽想象注入诗篇,"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的飞天巡游,实则是人类最早的精神超越实验。当代人在科技时代对神秘主义的重新关注,与这种原始思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当我们读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时,激活的是被理性文明压抑的集体无意识。
    二是悖论式生存的永恒命题。"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展现的是坚守与放逐的悖论,恰如现代人面对体制化生存时的困境。屈原创造的"香草美人"符号系统,实为知识分子在权力场域保持精神独立的密码,这种"内卷"中的清高姿态,令当代读者在职场异化中寻得某种镜像安慰。
    三、时空压缩的抒情暴力。诗中"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的时空跳跃,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禁锢。这种意识流般的表达方式,竟与后现代文学中的时空碎片化处理遥相呼应。屈原用楚辞特有的"兮"字节奏,创造了汉语最早的自由诗体,其呼吸般的停顿,恰似现代人破碎的心理节律。
    四、失败美学的先验书写。诗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终极宣言,将悲剧意识提升至存在主义高度。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比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更早诠释了荒诞英雄的本质。当代青年在"躺平"文化中,对崇高感的隐秘渴望,在此找到了最古老的知音。
    五、语言巫术的未解之谜。《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意象组合,暗合荣格所说的原型象征。这些植物符号,在楚文化祭祀仪式中的巫术功能,转化为诗歌语言的魔力,使现代读者在不解其意的情况下仍被某种神秘韵律俘获,这种审美直觉的唤醒,正是这部伟大经典的标志。
    一句话,当我们深夜独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诗句时,触碰的不仅是某个失意政客的牢骚,而是人类在宇宙中寻找精神坐标的永恒努力。屈原用楚地方言和神话,构筑的这座语言迷宫,最终通向的,却是每个时代觉醒者共同的灵魂密室。
    由此看来,屈原用血泪凝成的生命挽歌《离骚》,主要抒发了他怎样的心境?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突出的艺术特色如何?不是都清楚明了吗?!
image.png
         
    屈原的《离骚》就是这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抒情长诗,以血泪交织的笔触,凝铸了诗人崇高而痛苦的精神世界,其心境与艺术表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
    第一.多重撕裂的心境投射。理想主义者的幻灭之痛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与楚王朝昏聩现实的激烈冲突,形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认知撕裂。诗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控诉,实为知识分子精神信仰崩塌的隐喻。又如自我身份的双重焦虑:作为"帝高阳之苗裔兮"宗室贵族的"内美"认同,与政治流放者的现实处境,构成身份认知的悖论。"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决绝,折射出士大夫尊严与生存困境的两难。还如天人交战的哲学困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过程,实为诗人通过神"驷玉虬以乘鹥兮"游宇宙,完成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尝试,而"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的戛然坠落,暴露出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深刻矛盾。
    第二.开创性的艺术范式。以"香草美人"、"纫秋兰以为佩",喻高洁品格,开创政治抒情诗的意象编码传统。其中"求女"情节的九次转折,构成对理想追寻的拓扑学式表达。通过"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的压缩时空,构建诗性宇宙论。现实时间(党人倾轧)与神话时间(羲和弭节)的并置,形成多维叙事空间。突破《诗经》四言体式,创造"兮"字句式与"三字节奏",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形成"骚体"的呼吸韵律。我好奇地数了一下,全诗373句中的"兮"字,有186次之多,构成了情感脉冲。"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受难者形象,通过"死亡预演""宁赴湘流",完成对生命有限性的审美超越,较之古希腊悲剧,则更具哲学自觉性。这真是,悲剧美学的巅峰呈现!
    第三.精神原型的永恒价值。我以为《离骚》的伟大,在于将个体苦难升华为人类共相: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对理想主义的殉道精神,成为后世文人对抗黑暗的精神武器。杜甫"穷年忧黎元"、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均可视为这种精神谱系的延伸。诗中展现的知识分子与权力的紧张关系,至今仍具现代性启示。
image.png
         
    我们应从《离骚》中,学习屈原的哪些优秀品质呢?
    《离骚》作为屈原精神人格的集中体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从这部血泪之作中,我们可以汲取以下永恒的优秀品质:
    一是对理想至死不渝的忠诚。这就是:发扬"九死不悔"的殉道精神。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展现超越生死的精神定力。在当代浮躁社会中,这种对理想信念的纯粹坚守,恰是抵制功利主义的良药。保持 "苏世独立"的人格清醒。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判断力,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思辨能力,拒绝人云亦云。
     二是对污浊现实的抗争勇气。"宁溘死以流亡"的底线意识。即面对"变白以为黑"的价值观扭曲,屈原以"宁赴湘流"的决绝守护尊严。这种"有所不为"的骨气,对当代职场、学术中的妥协主义具有警示意义。 "哀民生之多艰"的担当精神。即使身陷放逐仍心系楚国命运("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相连的情怀,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责任意识。
    三是自我完善的永恒追求。如具有"内美修能"的终身成长观:即"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强调先天禀赋与后天修养并重。其"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日常修行,堪称古代版的"终身学习"典范。又如具有 "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精神:即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类对真理的永恒探寻。这种精神可转化为科研攻关中的韧性,或创业失败后的再起动力。
    四是艺术化生存的智慧。如 "纫秋兰以为佩"的诗意栖居; "芳与泽其杂糅"的辩证思维;在个人发展上,将"修能"具体化为持续学习计划,如每日阅读/技能提升;在社会参与中,培养"察夫民心"的同理心,参与公益实践;在逆境应对时,效法"制芰荷以为衣"的创造性转化,将挫折变为成长养分。
    总之,屈原的精神内核,在于:在不可为中坚持有为,在绝望中创造希望。这种既刚烈不屈又充满创造力的生命姿态,恰是应对当代"内卷""躺平"等社会病的文化解药。我们不必效仿其投江之举,但应传承其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内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23: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篇!精准深度评述!生动地剖析令人折服学习欣赏赞赏赞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23:1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2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7 07: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7: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5-6-17 07:07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7 08: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我,至今仍爱读屈子《离骚》?       只因为,屈子《离骚》,虽深奥难懂,却魅力无穷!而且,这乍看深奥、实则魅力无穷的《离骚》,就似一座云雾缭绕的灵山,看似难以攀越,却因其中蕴藏的永恒生命追问,而令人十分地心驰神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5-6-16 23:19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7 08: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读《离骚》的情景与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您读书认真,理解通透,是我学习的楷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淑娥 发表于 2025-6-16 23:14
拜读美篇!精准深度评述!生动地剖析令人折服学习欣赏赞赏赞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5 22:07 , Processed in 0.0403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