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5-4-13 15:28 编辑
“天使”代表博爱心 陈晓琼是石门县楚江镇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又是县人大代表。二者集于一身,有人称之为“天使”代表。虽说这是借喻性的赞美,但决非溢美之辞,只要看看她当选石门县2013年度优秀人大代表的材料,就会觉得名符其实。 材料的“履职及事迹”这样写道: 一、2013年提了2条建议:《关于严格落实医疗保障逐级转诊制度的建议》、《关于提高弱势群体门诊医疗救助限额的建议》,均被相关部门采纳; 二、为楚江镇低保、五保、三无对象等弱势群体医疗保障服务投入和减免了大量资金:2012年投资近30万元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换代,2013年投资50余万元新建爱心病房,两年为他们减免医药费用约10万元,生活费用约3万元,交通费用约2万元。 三、为特困居民鼓与呼:老西门社区低保对象张厶允、张耿尔姐弟父母双亡,本人亲自为他们整理资料,上报孤残儿童手续获批,并向慈善总会汇报联系助学爱心人士,使姐弟俩分别成功结对了爱心助学人士;老西门社区居民熊春莲,离异,孩子读初二,因患骨髓癌,欠债10多万元,还要面临高昂的医药费用,生活绝望,由本人整理资料并汇报清况,引起县领导重视、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最终获得临时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并解决了母女俩的最低生活保障。 诚然,公文式的三条简很单,但内容不简单,字里行间,不知凝聚了多少“天使”代表情、医者博爱心! 一、“天使”情怀非天生 今年48岁的陈晓琼已有25年医龄。1989年7月,打湖南中医学院石门站毕业的她,在地处石门西北一隅的九伙坪乡卫生院开始了医生生涯。三年后,她转至丈夫的老家阳坪乡花兰村开办个体诊所。诊所以其名字命名。六年后,晓琼诊所搬迁楚江镇老西门。2010年3月,诊所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不过在其广告牌上,仍保留了“原晓琼诊所”的字样。因为在无数病患者心目中,这个以医生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小小诊所,曾给他们带来过无数亲切与温馨。多年来,陈晓琼始终以赤子之心为民众服务,用双手捧起过无数呱呱问世的婴儿,用爱心缓解过无数患者的痛苦,用真诚慰藉过无数求助的心灵。之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她当之无愧。 然而,“天使”情怀非天生。在她儿时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外,对其影响最大是启蒙老师和那当医生的堂姐。1972年,她上学了,一期学费一毛五分。母亲把三枚五分的硬币给了她去交学费。老师姓叶,是本地人,知道她家兄妹多,钱很紧,全交了学费,就很难拿钱去买学习用品了,便只收一毛,退回五分,让她去买练习本和铅笔。从此,这枚五分的硬币便深深地烙在其幼小心灵。懵懂的她,打那时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爱的珍贵。渐渐的,她长大了,活动半径也大了,有空便去堂姐那儿串门。堂姐时任乡卫生院院长兼妇产医生,经常为产妇接生。曾经多少次,她看见堂姐为产后体虚的产妇打荷蛋、冲红糖茶,遇上家庭困难的产妇或病人,不仅减免费用,还在人家出院时送上红糖鸡蛋等营养品。同时,她也看到不少群众给堂姐送这送那。其情其景,律动着医患之间的互爱互敬。这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山乡医生,自然成了陈晓琼人生旅途的引路人,引导她这花季少女选择了从医之路。后来,堂姐不幸英年早逝,远近的乡亲闻讯赶去祭奠,不少老人跪在堂姐灵前失声恸哭。那白发人哭黑发人的一幕,又强烈震撼了她的心。当时,还在常德市中医院实习的她,已在心中暗自接下了堂姐的接力棒。数月后,当她成为九伙坪乡卫生院的一名妇产医生、奔波在崎岖的出诊山路时,手中高举的火把,分明燃烧着堂姐那不息的博爱圣火。 九伙坪是石门有名的贫穷乡,当时连乡政府所在地都没通电通客班,遑论偏远山村。千百年来习惯于居家生子的山里人,很少住院待产,因此,陈晓琼的工作大多是出诊上门。当时月薪60元、还需自带口粮的她,却无怨无悔地奔波着,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雨雪阴晴,只要有乡亲们有请,她总是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出门。一次,车房村的一名产妇分娩后胎盘不脱落,大人小孩都危在旦夕,只得半夜三更向卫生院求救。陈晓琼披衣而起,风忙火急赶到产妇家,抢救了四个多小时,连手术钳都弄弯了,终于把绞成麻花的胎盘剥落下来,让母子转危为安。从此,她声名鹊起,产妇们纷纷前来就诊或请她上门。年轻的陈晓琼也和堂姐一样,靠着医术与医德,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与信任。 二、变中犹有不变情 陈晓琼的从医史,可分上山、下山、进城三部曲,还附丽着三个梦。当初上山去九伙坪乡卫生院,是为了实现她从小就向往的吃商品粮之梦。后来,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三年之地而下山,是因为她已为人妻,行将为人母,怀着生儿育女梦。再后来,她举家进城,是为了让六岁多的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圆其望子成龙梦。无庸置疑,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而是一个仅拥有“白衣天使”之称的职业女性,憧憬着三个正当的人生梦无可非议。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山上山下、城外城内,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她那天使般的博爱情却始终不变。当年,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办起了晓琼诊所。为了满足乡亲们小病不出村的需求,她刻苦自学了许多农村常见病的医疗知识与技术,渐渐能治疗一些常见小病了。那时,丈夫还在乡卫生院上班,家中还有五亩多责任田。半医半农的她,一肩挑着初为人母、初创事业两副重担,又苦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她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与热情丝毫不减。有些人拿不出现钱,要待秋后卖粮卖橘来偿还。自己并不宽裕的她却毫无怨言,依然乐此不疲地为乡亲看病治病。后来,全家连同诊所搬迁进城。城乡之变,环境大异,且拜金风在市井愈吹愈猛,然而晓琼诊所的医德医风,却不因环境改变而变、不为世风涌动而动。遇上困难的患者,她依然像在乡下对待乡亲一样记账赊账,对于特殊困难户,还主动减免。至于那些不便就诊的病人,她依然像当初一样有求必应。多年来,由于不在体制内,没有单位部门给予评优授奖。好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群众交口称赞,是对诊所最好的奖励。2008年某天,县民政局一位领导牙痛,听说诊所服务质量态度都好,遂慕名而来,亲身一体验,觉得名不虚传。他正拟根据上面精神发展居家养老事业,诊所顿入其“法眼”。一年后,在民政部门扶持下,晓琼诊所升格为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站,还一并挂出石门县慈善定点医疗、农合定点医疗、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等招牌。可陈晓琼与丈夫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招牌不是用来装点面门,而是公示着一份份责任与义务。 老西门社区有三万多人,诊所变成服务站,规模大了,人员多了,服务对象和范围也相应扩大,连远在红土坡社区的石门县光荣院也纳入服务范畴,陈晓琼自然也更忙了。2011年4月10日清晨,刚刚起床的她便接到光荣院电话,告知五保老人陈井儒病危。她放下电话,立马驱车赶去,只见老人口眼歪斜地躺在床上,床上床下都是屎尿,遂连眉头也不皱一下,便把老人接到服务站,为他治疗、洗澡,接大小便,换衣换被,喂饭喂茶,亲如一家。有人见老人姓陈,还以为他和她是亲戚。其实,无论是同姓还是别姓,只要你是病人,陈晓琼都会视为亲人。因为在她心中,当年老师退还的五分币还在闪光,堂姐为产妇送上的荷包蛋还在溢香。 老百姓心中有杆称。群众把对陈晓琼的好评与信任延伸到选票上。2012年11月,她当选为石门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上人大代表陈晓琼,将医者博爱与代表赤诚合二为一,不仅竭诚为患者服务,更为患者、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病患者代言。尽管服务站工作繁忙,她还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定期深入社区,走访特困户,五保户和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上门为他们查病送药,宣讲保健知识,听取民众对医疗卫生、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的看法和建议。也许是医者无疆、代表无界吧,其走访范围远远超出了老西门社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渫阳社区有个叫邓尚泉的老人,1970年修枝柳铁路时留下腿伤未愈,由于家贫未治疗而拖成了骨癌,便寻访上门。老人的伤口用布带内加废报纸包裹着,拆开一看,竟烂了铜钱大个洞,还滴水流脓。陈晓琼顿时心头一震。她一边噙着泪为他清洗散着强烈腐臭味的伤口,一边劝他去医院治疗。可这位83岁的老人执意不肯,她也不能勉强,只好多次上门服务,留下些药物,尽量缓解其痛苦。事后,她久难释怀,由老人想到许多因贫而把小病拖成大病甚至绝症的事例,心境越发不能平静。她明知医学还有很多盲区,自己只是社会最基层的一名医生,对许多疾病也无可奈何,但不管怎样,自己是人民选出的代表,有责任和义务来反映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疾苦。于是,她奋笔疾书,将对病患者的关爱倾注纸上,写出了《关于严格落实医疗保障逐级转诊制度的建议》和《关于提高弱势群体门诊医疗救助限额的建议》。两议案均引起相关领导重视。前者很快被县级主管部门采纳并试点实施,现已在五保、三无、低保对象中运转,既合理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避免小病常见病扎堆大医院,挤占解决疑难危急重症的医疗资源,又合理地使用了新农合与医保基金,有效地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在石门方言中,琼与群谐音。晓琼则被念作晓群。晓琼——晓群,人如其名,即知晓群众。身为人大代表的陈晓琼,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心头。于是,便有了优秀代表材料第三款的两个典型事例。近年来,她助民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材料中第二款的那组数字据,亦在其拳拳医者心、悠悠代表情的滋润下不断刷新。 无庸置讳:陈晓琼为患者服务、为弱势群体呼吁,要牺牲许多个人利益。有人不大理解,不乏亲友劝道:你一个无党派的小医生,何必管那么宽!还有的说:如今医患矛盾凶得很,你管得好就好,管得不好会惹火上身。对此,她仅置之一笑,自己该干吗还干吗。直面血色医患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她不是没想法,心中也明白,许多社会病如同顽疾,非一己之力能除,即使如此,自己也应认定“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的治病理念去践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也许陈晓琼对陆游的这一诗句不太熟悉,但她却身体力行着。可不?国是人民之国,家是大家之家。竭诚为病患者服务,为弱势群体中的病患者杜鹃啼血般地鼓与呼,不正是“天使”代表陈晓琼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