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韶山,是革命圣地又是旅游胜地。许多人都去过,但在60年前去过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去韶山绕不过长沙。1957年,我12岁,正在上小学,父亲让我大哥带我到省城湘雅医院检查眼疾,什么时候去的,着实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年有个大事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这个消息我是在长沙的旅馆里听到的,翻阅历史,证实他是在1957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访华。就是这个时间段。那时长沙很小,居民集中热闹的范围东至现在省交通厅旁的的湖南旅社,过马路就是火车站,现在的芙蓉路原是铁路。西至沿江路。北至现在的湖南日报社,南至南门口。再往南就是湖南弟一师范,登上天心阁南望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再远处就是农村了。最热闹的地段是坡子街,浏城桥,八角亭一带,都是青石板路,坡子街有个火宫殿,小吃很多,长沙人说这里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荷包(钱包)光,意思不用解释了吧!全城仅有一条公交线路,五一路是最寛的马路,五一路两边都是低矮的建筑,最著名的建筑是湖南剧院,中苏友好馆(今长沙牙科医院)、合作庙,合作庙就是省供销社,因门面象大庙而得名,我们在湖南剧院那里看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追韩信》、张君秋的《望江亭》演出,后来听说张君秋是梅兰芳的徒弟,是个男儿身,我纳闷了好久,他为什么要男扮女装呢?看他们一场戏票价2元,是看其他演出票价的十倍。因为看过他们的戏,我倍感荣耀至今。那时长沙的风景地一是烈士公园,再就是岳麓山,都是免费的。到岳麓山去要乘轮渡过湘江,过江先到水陆洲,再又转船到濚湾镇,再徒步到岳麓山,只有水陆洲一个售票点,票价2分钱。过来过去的人都在这里买票,这种设计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明显节省了一个售票点。还避免了住在洲上的人不买票。到长沙我经历了好多第一次,我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坐公交车、第一次看到电棒(莹光灯)、第一次用自来水,第一次游公园,第一次用电理发,第一次吃面包,顺便说一句,那时从长沙回来多半带的礼品就是面包。 有一天,大哥对我说:我们去韶山玩吧!我对韶山并没有概念,大哥说那里是毛主席的家乡。我说是东方红里唱的那个毛泽东吗?大哥说是,我立马起了敬意。 去韶山先坐火车去湘潭,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出了检票口,我就开始跳跃着小跑上车,车厢里空荡荡的没几个人。这是一列慢车,走不多远就停一站,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到湘潭,在湘潭住了一晚。 第二天,坐往韶山的汽车,这是一条直达韶山的石子公路,大部分公路傍山而建,沿路看不到几户人家,行人稀少,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车辆。车上大多是韶山本地人,有一个人还说了一个关于毛主席亲戚的段子,说是毛主席有个出家的远房姑姑,修这条路时动员她搬迁,她不同意,说:你们要拆我的庙,我就找泽东去,可能是拆与泽在当地方言中比较近音,引起一阵笑声,没人细究是真还是假。 汽车颠簸了好长时间才到韶山冲,进冲时见一块刻有韶山冲三字的石碑,一眼望去都是连绵不断的小山峦,天快黑了,得找个吃住的地方啊!这里没有旅馆,只见远处有一栋房子,当地人告诉我们那是招待所,大哥说那不是我们进得去的地方。我们找了一个住在山坡的农家,说明了来意,主人看起来是一个老者,家里没见还有其他人,他同意了,饭是用吊锅煮的,锅是一个园桶形,用铁丝吊在房梁上,锅下烧树枝,饭熟了就着辣酱对付了。吃饭时,大哥和主人拉家常,问他认得毛主席吗,他很兴奋,不无骄傲地说,哪能不认识啊,我们是亲戚,经常走动的,我还和毛主席一起放过牛啊!他指了不远处说山边上就是毛主席的家,他告诉我们那里面有几个解放军战士守卫。 第二天早饭后,主人成了我们的响导,故居内住有战士,主人认识他们,战士让我们进了故居。后来多次去故居,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故居周边已经是山乡巨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