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是安乡县老县长罗贻斌同志辞世三十周年纪念日,清明节期间,回乡扫墓的长沙、常德、安乡的部份老同志在安乡相聚时,怀着敬仰之情相约发起开展纪念活动。4月19日举行了第一次座谈会,决定组稿编辑《纪念罗贻斌同志逝世三十周年文集》;在十月份举行追思活动。虽然是民间的纪念活动, 5月3日,老干部于必歇、李盈山受老同志委托,向县委书记宋云文、县长张阳专门作了文字报告,随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章绍君分别代表县委、政府来电表明予以支持。尔后老同志及亲友近百余人次又在常德、长沙举行了座谈会,并将《纪念罗贻斌同志逝世三十周年文集》定名为《口碑》。这一活动可以概括为老同志发起,家属、亲友配合,县委、政府支持,社会(民间)参与。活动宗旨定位是“缅怀故人,颂扬功绩,弘扬精神,启迪后人”。 感谢各位老领导,各位老同志的信任和高看,让我荣幸地担任了《口碑——纪念罗贻斌县长逝世三十周年文集》一书的执行编辑。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贴近领略到了一个焦裕禄、孔繁森式人物的风采,由于我人微言轻,深知这个定义并不能由我定论、或者不能由我们来定论,但是,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就似乎真正看到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人民公仆向我走来。 我在受命之初仅当是一种休闲消遣,逐步深化成了一种责任。更进一步成了神圣的责任。再进一步我已觉得不堪重任了。尽管我丝毫不敢懈怠,还是深怕亵渎了先贤。 征稿结集编辑《纪念罗贻斌县长逝世三十周年文集》的消息不胫而走,来稿络绎不绝。拜读了所有的追思回忆文章后,我的心震颤了,读到动情处便禁不住沧然泪下。一个普通的“七品官”在他辞世后,有知青在家里设灵位祭奠;每年腊月三十、正月十五都有不少群众自发的去给他上坟送亮(灯);有老娭毑数年如一日坚持清明节为他扫墓。在他故去三十年了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他,还有那么多人自发地组织写纪念文章、开展追思纪念活动,这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足见罗公的事迹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那些感人的文字和行为在“逼“我不得不写这篇编后感言。 他没有惊天地的壮举,没有泣鬼神的豪言。他也不可能在“左”的羁绊下独善其身,但他却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大将风范的指挥能力,卓著的成绩留給了后来者太多太多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他是个好党员、好县长、好公仆、是一个“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的真君子。他将其大半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只可惜英年早逝,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我们不禁要发出天问,天亦不公啊!为何夺走我邑英才? 我看到那些追思文字里,很少有个人的感恩之句,这几十篇文章、诗稿满怀真情,用朴素的语言,感人的事实,翔实记录了罗贻斌同志出彩的一生。他勤政务实,乐于奉献;他不懈追求,克难创新;他胸怀坦荡,敢于担当;他作风民主,诚实待人;他克己奉公,不谋私利; 他心系群众,为民谋利。这些事迹开卷即见,如泣如诉,极为感人。这些积淀了30年时间的追忆,虽然算不上字字珠玑,但却是凝聚着同事、战友和人民群众对贻斌同志的深切缅怀和长久思念。是最原始、最真切的情感结晶。 安乡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域内安全乡汤家岗的发掘使中华文明史推前了2000多年,安乡又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的读书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在安乡萌生,是文明之乡造就了一代廉吏罗贻斌。是偶然,亦是必然。更是安乡人民之幸。 罗公和他曾生活过的年代已渐渐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许多人和事都会“灰飞烟灭”。今独见罗公竟成安乡一“景”,不免感慨万千。悲喜交加。欣慰之余,我愿与大家一道缅怀他的精神,追思他的人品,学习他的亲民和清廉。希望这种精神永存!有老同志说如有来生,还愿与罗公共事为友。虽深知回天无力,依然希望彩云再现。 我见证和参与了纪念活动和《口碑》诞生的全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深意切。30年在宏观宇宙中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字,而30年却是当今中国人平均寿命的五分之二。时间可以冲走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许多事情会永久的在记忆里消失,然而,罗公为什么会在人们心底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迹,我在编这本文集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罗贻斌为了人民群众做了好事,他不愧为当代贤达。大家没有忘记他,大家不愿意忘记他。《口碑》里的文章不是传说,但我相信若干年后将会演变成传说或传奇。 我编这本文集所感受到的还有三个方面: 其一,发起这个活动的老同志是出以公心和真诚。2013年4月19日的第一次座谈会上,许多人眼含泪水,哽咽地回忆和罗贻斌在一起的日子。男儿有泪不轻弹,老同志康福清在会上竟不能自己,泣不成声。他说这种感情只在父母面前流露过。曾经在罗贻斌同志病榻前相伴的杨明东同志,在撰写回忆文章时饱含深情、泪水湿透纸背。6月22日在长沙召开的座谈会上,已83岁高龄的原安乡县委书记李顺同志不顾年老病弱坚持出席,口述称赞老战友。正在重庆享天伦之乐的何学华同志闻讯后,不仅连夜撰写文章,还乘飞机赶来参加座谈会。他们这是为什么?没有足够的思想感情能够这样吗? 其二,所有的撰稿人都是非常认真的,一丝不苟的。不到一个月时间,编委会就收到70多人的回忆文章和追思诗词、楹联、书画作品。何斌然同志为追思罗贻斌同志,一口气写下15首诗词,楹联,而且是屡改屡发。胡前松同志不仅在百忙之中撰稿,还为本次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仅仅为几个字、几个标点的用法就打过几次电话更正。 我虽然过去也编过几本书,其感受都难以与编这本书相比。这次真乃大开眼界了。 其三,罗贻斌同志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认可的好人、好官,真君子。我们到他的家乡,到他工作的地方座谈,提供材料者争先恐后,街头巷议对其为人、为官赞不绝口。 《口碑》出版之际,恰逢党中央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时。我想,《口碑》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对消除“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不可多得的一面镜子和教材。出版这本《口碑》的意义或将远远超出发起者朴素感情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