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81|回复: 10

再谈近体诗平仄规则(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9 18: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17-6-19 18:41 编辑

                      再谈近体诗平仄规则(二)

        二、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述
        在这里,还是重复提一下近体诗的规则(前面的文帖已谈过)
        格律诗(本文指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下同)又叫近体诗。据有关学者考察,近体诗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南北朝齐梁陈三代,因开创于齐永明年间,故也叫永明体。南朝梁代沈约,根据汉字四声提出双声叠韵配合诗的声、韵、调。这就是区别于古诗的近体诗产生的发端。近体诗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个声调的字。沈约提倡写诗要相互搭配平仄字,被后人理论化,即今天所指的近体诗“平仄规则”。许多学者称为规律,因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平仄搭配是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故称规则要恰当。如何相互搭配平仄字,沈约没有具体方案。很多所谓的学者,为凸显自己的学问渊博,各自主观臆测“研究”出一套“平仄规则”。甲学者发现一套“规则”后,乙学者也跟着来一套“规则”,还有丙学者、丁学者......他们都不甘落后,争着扬名立万,致使那些乱七八糟的“平仄规则”也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而后来的文化人,尤其是学者专家却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鹦鹉学舌也来一番“规则”,令三尺孩童笑掉门牙。现仅摘两种既权威又矛盾的“平仄规则”如下:  
        其一,七律的格式是:
        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颈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述格式中有三条基本规律:(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第七字押韵为平,无韵为仄。各句中“二、四、六”字平仄必须相间(标括号者),其他平仄可宽松。(2)每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主要看“二、四、六”)必须相对。(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平仄一致。另外,在一首律诗中,应当平的作仄,应当仄的作平,互为补救,称“拗格”。拗格还可以存在于一联里或联与联之间。
     五言律诗的声律,按七言律诗减去前面两个字。绝句类似律诗前四句或中四句或后四句或首尾两联(参见《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会,1980年7月)。
       其二,五言句有四种基本格式: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也有四种基本格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格式(加括号者可平可仄),也就是近体诗单句的一般规则,各种类型绝句和律诗,都是由这些句型组配而成的。组配诗中各个句子,按粘对循环原理进行。所谓对,即处于偶数位置上的句子,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对立。所谓粘,是指绝句中的第三句、律诗中的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上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而其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句重复(参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公共课《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能够提出这种平仄规则的人想必在文学理论界享有极高权威。在这里,谁能鉴别这两种规则哪个具有权威性?!

       还有一些与上述不同的规则,在网上或书刊中,随便也能找出十种八种,在此就不赘述。试问,我们在写作近体诗时,该遵循哪种规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9 19: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9 2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帖文,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9 21: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看望老师,欢迎指导,遥致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2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临帖就是对我极大的支持!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2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翁 发表于 2017-6-19 21:07
欣赏佳作,看望老师,欢迎指导,遥致夏安!

谢谢吉祥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1 05: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帖文,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07: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08: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慰美帖,虚心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3:06 , Processed in 0.0385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