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7-7-2 21:32 编辑
孔子来公园,摇头又感叹!
孔子,我国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他光芒闪射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跨越海洋,在五湖四海生根落地。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这几天,我在常德滨湖公园,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子,拿着上好的鱼具,在公园里措鱼捞虾,不少人还夜晚打着手电筒,沿着水边捉了不少龙虾。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公园,本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方。它里面的一草一花,一鱼一虾,都应该是公众资源,不容许任何个人随意弄取。这个,国家建设部早有明文规定。
这里,我丢下他们个人随意弄取集体财物不讲,单讲大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
白天的思考,带来了晚上的美梦。我梦见三千年前的圣人——孔子,突然站在我的跟前和我对话。
慌忙中,我虔诚的急忙向圣人跪拜。孔子连连把我扶起。他似乎看出了我心里有事,便问:“怎么啦?不快乐!”我告诉他:现在,因为没有把您老人家的教育思想传承得很好,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广泛存在着,别的不讲,就讲这滨湖公园吧!里面不少孩子白天、晚上来到这里捉鱼捞虾。小孩子们作算不懂事,都是家长带起干的啊!您说说,这是正规的教育方法吗?
孔老夫子听了,摇着头叹息着说,那是怎么搞的?我离开这个世界一千多年之后,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以我的《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写出的《弟子规》,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儿童。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尽到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教,非常之好啊!!
孔老夫子说,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
孔老夫子针对家长的表现情形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解释说,做家长的都应该记得,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以不同方式教育着儿童。譬如,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哭,怎样笑,休息的时候,是读书还是玩,是玩高尚的,还是玩低级的……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意义。”
孔老夫子说,除了家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就像老师的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老师。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孔老夫子说,每天都有那么多眼睛注视着我们,作为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识才学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老夫子说,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当令学生信服、教师的行动应当令学生佩服。一个人如果口里说得好听,实际行动跟不上,甚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谈不上有好的品德。为了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作风,教师本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说到必须做到,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同样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孔老夫子一席话,让我心中豁然开朗。当我高兴得放声大笑时,一下从梦中惊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