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瓣心雨 于 2017-7-4 10:00 编辑
竹枝词是地方文化重要载体(四) 四、从迁徙飘泊竹枝词中看移民文化 因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初战乱,四川人口剧减,到了“民无孑遗”、“土著几尽”的地步,于是出现人口大迁徙。魏源《湖广水利论》提到:“当明之际,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湖广就是湖南湖北。这样的历史在竹枝词中得到了应证,清嘉庆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是这样写的: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说一家人中的女人,或嫁给陕西移民来的人,或嫁江苏来的人,而娶进门的媳妇或是江西人,或是湖南湖北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而成都土著居民,算起来已经没有超过十代的家庭了。而在四川达县,移民情形基本相似,诗人王正谊写道:“广东湖广与江西,客籍人多未易稽。吾处土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来的移民多得无法统计,语言交流很困难,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使得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参差不齐。 “湖广填四川”浪潮,使四川人口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据黄权生研究统计,湖广籍占整个四川移民的80.15%,其中湖南人移居人口最多的依次是永州、衡阳、邵阳、常德、长沙。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绵州县令陆箕永《绵州竹枝词十二首》有云: 村墟零落旧移民,课雨占晴半楚人。 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 诗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土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这说明当时的绵州人口稀疏,村落规模小,住着战后余生的百姓,在当地务农,坚持日常生活的人中,有一半是湖南和湖北人。诗中表现当地聚落景观是茅草屋加树林,每个村落之间相隔半里或一里路程。胡用宾《旌阳竹枝词》中写得更具体详细: 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 楚歌那得多如许,半是湖南宝老官。 “宝老官”,即湖南宝庆府人,今邵阳。诗中说当时的旌阳(今德阳),由于迁入人口多,且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的口音、方言、彼此都分不清,连招呼应声都困难,不知道沟通交流的内容,不知道相互之间表达的意思。其中有一种乡音是最多的,就是湖南宝庆口音。 移民迁入四川后,在原迁出地所从事的职业、生活习惯,仍然保留,如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中写道:“瓷器店皆湖州佬,银钱铺尽江西人。”说明江浙与江西人善于经商,尤其是江西籍移民长于经营钱庄,“银色从来有定脭,元丝九五递加开。怪他老表江西客,多认纹银是水汀。”诗人将江西老表描写得确实善于经营,甚至有“奸商”之嫌,从此“江西老表”就获得了同“绍兴师爷”齐名的雅号。而胡用宾《孝泉竹枝词》:“一线香风扑鼻闻,艳如花簇灿如雪。儿家不能防轻薄,保障风流有楚年。”“花翻新样不随波,时式梳妆艳若何。本地风光都见小,出奇偏有陕西婆。”则体现了楚地和三秦移民文化对四川地区民风民俗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影响,在移民迁出地的竹枝词中,也有明白反映。“暂驻鞧轩问乡俗,楚风半杂蜀人风”(《湖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湖北田泰斗)、“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接楚歌”(湖南易顺鼎)。 除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外,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迁徙融合,原因多半是外出谋生。陈文瑞《西江竹枝词》108首中有106首,是写江西地窄民贫、外出谋生的景况。如“豫楚滇黔粤陕川,山眠水宿动经年。总因地窄民贫甚,安土虽知不重迁。”江西地狭人稠,百姓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无论是河南、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还是陕西、四川,到处都有江西人的身影。“漫说玉山无玉剖,近闻梅岭有梅探。舟车经过数千里,东北浙西西粤南。”江西东北的玉山县,当地百姓同样因为生计问题,清代前期有大批人南下广东,或东进浙江,状如今天的“粤漂”、“浙漂”。王之春《海南竹枝词》中说:“乡音土语自纷纷,清浊宫商未易分。话到儋城差少异,三分客杂七分军。”由于来自各方的客家人多,乡音无改,讲话分不清轻重音,唱歌辨不出高低调,只有军话才是海南的官话。 在清代,“凤阳乞丐”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是与“绍兴师爷”、“江西老表”齐名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北京,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写:“赛会时光趁踏青,记来妾住凤阳城,秧歌争道鲜花好,肠断冬冬打鼓声。”诗注:“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孔尚任《燕九竹枝词》也有类似记录:“秧歌忽被金吾禁,袖手游春真可惜。留得凤阳旧乞婆,漫锣紧鼓拦游客。”在山西,孔尚任《平阳竹枝词》:“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断路人肠。”诗中少女在平阳(今临汾)表演花鼓踏歌的情态呼之欲出。在南方,陈文瑞《西江竹枝词》:“弹弦卖唱都庐幢,多半邻村逐此邦。还有逃荒好身手,生涯花鼓凤阳腔。”在关东,太素生《沈阳百咏》:“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在那个时代,凤阳花鼓真正是各地人群逃荒乞讨的重要手段,“身背花鼓走四方”也成为安徽凤阳人的旧标志。 竹枝词卷轶浩繁,内容博大,除上述几个方面外,真切反映地方文化的还有节庆时令、军事战争、怀古祭祀、奇闻异事、宴饮服饰等方面,难怪很多地方的文征、馆藏、方志,都把竹枝词收辑作为一项必要内容。竹枝词是地方文化百科全书,认真品读,可以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