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3-26 21:52 编辑
记与烈火搏斗英勇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陈胜宝(原创一)
于乾松
写在前面: 一个普普通通的民政干部,用他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和行动,实践了共产党人的诺言,人们亲切地叫他“宝哥”。 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面对熊熊烈火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献出了年轻的热血与生命,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就是澧州这片热土所铸就的时代脊梁,澧州人用生命和热血所书写的正气之歌。
一、洒向大地的热血 位于西支淞滋河畔,曾名不见经传的原余家台乡毛兴村,东达湖北,北连津澧,南接安乡,背负沃野,地灵人杰。随着改革开放的撞击冲刷,随着人来车住的磨磨擦擦,农户们渐渐地眼热了,心活了,脑瓜子也变了。这些年,他们毅然放弃了各撑其门、散而居之的习惯,墙挨墙,门连门,倒也自然而然使原先这“鸟不生蛋’’的地方,慢慢地演成了个小小的集镇。农民们除了背负蓝天,伺弄泥土之外,还八仙过海,洞开门户各显其能,做开了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关联的行行生意,就是自己不会经营的,也将房屋或出租或与人联营,决不紧闭门户苦渡清贫。这集上有个老胡,老胡有幢楼房两个门面,租给了两个个体经商户,他们中一个经营百货杂货,一个操着作坊,批零兼营各种南杂副食。这楼西首连着的一家经营汽油、柴油,生意十分红火;楼后便是为人除病去痛的乡卫生院;卫生院北边便是国家投资兴建的高压变电站,那条悠长悠长伸向天边的35千伏的高压线正从这老胡的楼房顶上横过。然而谁也没能料想,就是这个地方,就是这幢楼房。曾有那么一天,经历了烈火的洗礼,展开了与死神的顽强拼搏。一场灾难,虽然没给这小小集镇带来惨重的损失,但却夺去了一位共产党员、民政干部宝贵的生命。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鸡年年关将近,毛兴村正展现着一幅欢乐的忙年图:煮酒迎亲、蒸米扎粑、挖藕切糖、磨豆打浆、捕鱼砍蔗、杀猪宰羊……人们似乎更集中了一年的忙碌和辛劳,准备着到辞旧迎新的当口再尽情的欢乐与享受。 傍晚,老天就突然变了脸,北风带着沉重的暮纱笼罩着原野,天低风紧,把人们都早早地赶进了各自的家门。夜愈来愈深,电灯不亮了,狗也不叫了,莽莽湖野一团乌黑、沉寂。 突然,空中犹如爆开一颗炸雷,有人惊呼:起火啦、 起火啦…… 听到喊声,乡政府在家的20多个干部立即行动,不等号令一齐奔向出事地点。民政干部陈胜宝抓过一只铁桶跑到了最前面。 此时,小镇一片骚乱,喊声叫声哭声混在一起。疯狂的烈焰在风势相助下窜出门窗,冲上房顶,各种衣物、油毡烧得焦臭。浓烟滚滚,惊慌中的人们望着冲天烈火,正群龙无首,束手无策。 陈胜宝跑来,两眼迅速扫过现场。发现火源就在老胡的楼房里,但火趁风势,风助火势正在向周围漫延,情况十分危急。他心里清楚,紧挨这楼房的加油站内存放着几吨汽油、柴油;卫生院的药厍里,有刚刚入库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药库旁的住院部还有十几号病人;房顶上空就是高压输电线,如果大火……,他不敢多想。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迅速组织群众,切断火源,取水灭火。只见他向围观的群众大喝一声:同志们,跟我来!便抢过一个群众手中的木梯,麻利地爬上二楼。接着他又回身抽过梯子,从阳台上把梯搭着屋檐爬上了房顶。那些先前茫然无计的群众被陈胜宝一声大喝,猛地醒来,觉得有了主心骨。于是,他们有的搬来梯,有的提来桶,从火场到堰塘,自觉地组成输水线。跟着陈胜宝爬上房顶的王本军.贾忠银,还有从安乡来探亲的柏礼富三个青年,在陈胜宝的带领下,迅速奔向楼房西首、后檐,揭瓦掀檩。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手扒,头发烧焦了,脸熏黑了,手扒出血了,一条隔火带才终于形成。 “水,快来水,快……”陈胜宝吼着、叫着,他不顾一切,站在离大火最近的地方,接过水桶,狠狠地泼向火浪。 谁知,屋顶檩条、床角间那层隔热隔雨的油毡,一经燃烧便淌着滴滴臭油,冒出呛人的浓烟,助着呼呼的烈焰。那浓烟、烈火尤如催命的死神,直向陈胜宝步步紧逼,迫使他不住地调换站立位置和方向。水、水,此时的水是多么宝贵啊,他一个劲拚命地喊着:水,快来水……不想,就在他向屋檐方向跨出一步,急切想接过一桶水时,死神却向他伸出了罪恶的双手。他的脚下,砖块接连倒塌,他被狠狠地从房顶摔落下来,头部着地,撞在几块乱砖上,就再也没有了声息。 就这样,陈胜宝以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勇敢地把一腔热血洒向了大地,把自己一米六几,却仅仅只有百来斤的身躯也最后献给了父老乡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