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之恋 于 2017-8-9 00:08 编辑
中华文明的摇篮
郭雪莲
说起中华文明,人们都习惯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说法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澧阳平原城头山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遗址。古城墙下壕沟淤泥中掘出的稻谷米粒遗骸,考证出城头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几粒稻种的发现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上溯至6500年前甚至更加久远。应城头山公园管理处的邀请,怀着好奇与崇敬,我随常德文学采风团队走进这座古城探秘!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公园,座落在湖南省澧县城西北的车溪乡,距常德市区100分钟左右的车程。 8月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大地,酷暑高温没能阻挡我们寻根访踪的脚步。上午9点半钟我们一行如期而至到达公园入口处。放眼望出,呈圆形的古文化遗址公园广阔、平坦,原来是一片微微隆起的丘岗城池。自以为城头山肯定是依山而造的一座古城,特意早早地脱掉高跟鞋作好了爬山的准备,看了才知道这可是多此一举,又为自已望文生义想当然埋单一回。原来先人在没有什么先进的辅助劳动工具的条件下,也许全靠十指挖掘夯土筑城,选址在平原丘岗由此可见先人的聪明智慧。
公园管理处接待人员热情周到,在游客中心备好了电瓶观光车迎候,导游早早为我们规划好了游览的线路,我们分乘在两辆电瓶观光车上,绕游在古城的护城河堤上。从外围扫描着遗址公园的气势、规模和构架。沿途凉风习习送爽,城池睡莲浅笑,田野瓜果时蔬飘香,鹅鸭嬉戏游水,白鹭低旋落入池塘,金色鲤打挺欢跃,还有矮马静待驾驭。 观光车缓缓停靠在博物馆前,“城头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导游边解说边领着我们走进展馆。展厅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出土文物,原始的石器劳动工具,陶制品、墓葬, 稻、瓜和猪、羊等动植物遗骸标本。展厅四周的墙体上展示着先人夯土筑城、掘土开河、和泥制陶,垦地种稻、狩猎祭祀的劳动场景。这一幅幅生产生活的画面让我们穿越到6500年前的时空,脑海里闪现出先人在这片沃土上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鲜活场面,依稀感受那远古文明的熏陶。从出土的四居式茅屋遗迹,也能看出当时先人就有了分居而住的文明。从出土的墓葬及配带的饰物和随葬品,还能看出当时先人的身份就有了高低等级之分,也有了财富悬殊之分。总共挖掘出的12件金银玉器佩饰,有5件出自一个首领的墓地。难怪至今都沿袭带金佩玉,原来也是6千多年前古老文化的传承。
城头山的稻作文化,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性文化,以出土的稻粒遗骸改写了中国水稻来源于南亚的历史,澧阳平原确立起世界水稻源头的地位。城头山作为稻作的始祖地,为保护和诠释稻作农耕文明,这里正着力打造以旅游、观光、休闲、示范、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去年从台湾引进彩绘稻种初试成功。今年近50亩稻田连片种上了彩绘水稻。一百多米长的田塍上栽种着各式各样的南瓜。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几十年的人都大跌眼镜。只见宽敞的瓜棚上结着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的南瓜,有紫色茄子形,有白色芦瓜形,有黄色香瓜形,有桔红色圆瓜形,有丑八怪的甜瓜形,有绿色圆滾冬瓜形,还有一边唱红脸一边唱白脸的组合形,也有一段红色一段白色的并接葫芦形。原来南瓜还有这么多的形状和颜色。爬上高高观赏台,从稻田彩绘镶嵌出的”南瓜喜事”字样和南瓜宝宝的图案中,就会认定无论怎样千变万化,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南瓜。看到这精美壮观的稻作彩绘图案,出于好奇我向导游打听起彩绘水稻的产量和效益来。她告诉我彩绘稻属中稻品种只插一季,不同颜色的谷种分开育苗,迁插时不同颜色的秧苗就好比绣十字绣时那不同颜色的花线。分别按设计好颜色的图形对应迁插。待抽穗结实谷粒成熟后混合收割。亩产量在300公斤左右。打出的米粒是五颜六色。我想煮成米饭也会更调胃口。
城头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改写着中国的史前史,这里诠释着中国古老的文明,这里演义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这里更有前沿稻作文化的探索。既将拉开帷幕的海峡两岸稻作彩绘节,将汇聚世界众多专家学者于此说“源”论“稻”,以示隆重纪念这片默默养育和造福人类的神圣土地 。
寻根问祖访古踪,南瓜喜事等你来,赶在这收获的季节,亲身体验这古城遗址上农业大观园的别样风情,亲历感受这生生不息的稻作发源地那厚重、神秘、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7年8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