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在人民路步步高百货隔壁的水星楼巷口,那时经常随家人或小伙伴路过高山街、烈士街来到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玩耍。这座陵园当时不仅仅是纪念常德会战中壮烈牺牲的74军将士,也是市民群众休闲娱乐和集会的地方。常德人俗称它“公墓”。 公墓修建的始末 在自己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里人就抱着我经常来到这里。记得现在的那段青年路当时是条弯曲的小路,它叫西围墙和蔡家堰,它的路宽只有5米。当我来到“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时,家里人总会把我抱在这座纪念坊两侧的石獅台基上,让我摸摸石獅头上的“螺髻”和嘴中的球。据说摸了后能给孩子带来好运。因为这对石獅是从清代常德府的文庙门口搬来的,相传明朝时它曾蹭在荣王府门前。1944年在修建这座公墓的时候,它又为牺牲的抗日将士守灵,所以市民群众认为它既有文庙的文昌,又有抗日将士的武威,还有荣王的富贵荣华。到如今,这对石獅仍然存在,它就立在再就业广场北面的“碧波游泳健身俱乐部”旁边。 这座纪念坊上方书有74军军长王耀武的题匾,还有蒋中正、陈诚、白崇禧的词题,以及常德县参议会所题的对联。当年它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从这座纪念坊往北走,是一座九米高的纪念塔。它的塔基、塔边都是四方形。可以沿12级石阶而上。在基座的四方刻有国民党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四人的题词。塔身四面都有王耀武题写的“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十八个大字。 再往北走是一个很大的方台,上面铺有石板,这些石板是战乱期间从毁坏的街巷上收集来的,有的还是无主的墓碑。大方台上的正中是盖有绿色琉璃瓦的宫殿式纪念堂。它的正面有三个拱型门,中间的一个稍大,后面还有个方型门,便于祭祀者从此门进入墓区。当年纪念堂内正中的祭坛上高高立有一块“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之位”的木柱灵牌,堂内四周的墙壁上嵌有许多名人题写的简短祭词。纪念堂的后面依次是一个长方型的水泥香炉,一座长方型的水泥长碑,在它的汉白玉碑面上,从右至左刻有8位将校的姓名、职级和籍贯。公墓的最后面是直径约10米、高约2米的水泥大圆墓。听前辈说,水泥长碑、大圆墓和大方台埋有少将团长柴意新,少校秘书凌某等八名将校,他们是用棺木排成一列埋葬在大墓的里外,其余数千名官兵以大圆墓为中心安葬在大方台内,还一部分尸体掩埋在大西门、小西门外。 在公墓陵园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六角型绿色琉璃瓦亭子。亭子的正中央各立一块用砂岩石为底材,表面抹了一层水泥的黑底白字石碑,石碑的两面密密麻麻刻有两任军长王耀武、施中诚撰写的《常德会战记》。1945年11月13日,公墓陵园内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我后来读过陵园内所有的碑刻和题词,没有发现“余程万”三个字。 公墓陵园内的碉堡 常德会战公墓陵园最经典的建筑物应该是距“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东北角约25米的一座在会战时期修建的水泥碉堡。它的射击孔朝向如今的建设路和工人文化宫。上面留下纵横交错的弹痕。常德解放后,一位跟随家人南下常德定居常德市人民保险公司(现人民路工商银行临江支行)院内的田良超老人在1953年玩耍时,他从这座碉堡内刨出了国民党军人的帽徽,纽扣和日寇向碉堡发射平射炮的弹头残片。这些遗物见证了中国军人在常德会战时是多么的英勇顽强和悲壮惨烈。 这座碉堡是常德会战时修建的防御工事。那时候公墓是武陵花园、兴隆街、坐楼街、五花洞、寡妇堂、溷眼洞等繁华的商业区,后来被日寇的飞机炸毁。由于它附近的护城河较浅,可以徒步涉水过河,所以日寇选择这里为攻城突破口。日寇动用飞机和火力强大的重炮、平射炮、还施放了毒气,最先从这里突入城区。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室的记载:“攻击东门方面的土屋大队,于二十九日黎明在重武器掩护下终于攻克了城门附近的火力点,接着突入城内。城内附近火力点的守军斗志旺盛。当我军进城后仍在顽抗。”日寇所指的火力点就是这个碉堡。 抗日战争初期,常德会战公墓的北面原来是古城墙,因为囯民党当局担心常德城被日寇占领后难于收复,早在常德会战前就将城墙砖全部撤除,改为仅防水患的城堤。如今的工人文化宮至常德市四中校门那段地块,当年是个大水塘,它是城区的低洼地,是抽水机排除城内渍水的地方,它不属于公墓陵园的范围。 当年兴建公墓时,将西南面如今的青年路很大部分路面用砖砌成的矮花眼围墙围入陵区。而在公墓的北面,即如今的建设路上,绝大部分路面被纳入公墓的范围。 建国初期的公墓 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后,常德会战公墓纪念坊上方的国民党党徽和蒋中正的题字被涂抹遮盖,其它的题字仍保留完好,建国后的公墓陵园成为多功能群众活动场所。 1949年9月12日,常德各界民众二万余人在公墓西部的广场集会,庆祝常德解放。同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15万大军陆续扺达常德,他们也在公墓陵园西部召开誓师大会,接过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一”军旗,宣誓进军四川解放大西南。 其后的庆祝“中苏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大会,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和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报告会,纪念“五一劳动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八一建军节”,悼念斯大林逝世,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公审和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都在这里举行。 建国初期,公墓陵园的西部既是市民群众的聚会场所,也是篮球、排球、象棋等开展体育活动的地方。公墓陵园的东部用竹篱笆围成一个儿童游乐园。园内有梭板、跷板、荡木、天桥等设施。旁边还有一座露天舞池兼旱冰场。夜晩它是城区最热闹的地方。这里的年青男女搂搂抱抱,跳着刚刚引入常德的交谊舞。 1955年,公墓陵园东北面的大水塘被填平,建起了当时全市最大的建筑工人文化宫。它是地、市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召开的地方,也是电影、戏剧、杂技的演出场地。常德市图书馆,常德市人民广播电台当初也设在工人文化宫的南侧。那座抗战碉堡因影响工人文化宫的交通当年被拆除。 公墓纪念堂是座采光不足阴森森的建筑,那时在纪念堂内经常举办展览会,我曾经参观过一次镇压反革命的成果展览,这里展出了敌特的钢笔手枪,拐棍式手枪和拐杖內藏有的长剑,以及破获潜伏在常德以罗鉴棠为首的中统特务组织的资料和图片等等。还有一次是1959年参观常德出土文物展览会,其中展出刚从乌龙港常德市三中校园内出土的汉代墓葬陪葬品。到后来,常德市图书馆搬迁到纪念堂。 文革期间的公墓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我在常德市一中 “重点班”85班读高中三年级。这个班的学生素质颇高,文化大革命中,城区最有名的各派学生头领几乎全出在这个“尖子班”里,全市武斗中死亡的三名学生也全是这个班里的学生。如今走访这个班里的同学和访问当年全省有名气的一位某中学的学生,经他们回忆,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开展“破四旧”时,有群激进的学生提着一桶黑色油漆和二寸宽的油漆刷来到常德会战公墓陵园,他们在纪念坊、纪念塔、纪念堂、水泥长碑和大圆墓上通通打上黑色的“××”,还在水泥长碑和大圆墓的四周写上“黑墓”二个斗大的字。 就在这个时候,中共常德市委(现武陵区委) 、市人民委员会(现武陵区人民政府) 经请示中共常德地委(现常德市委) 、常德行政公署 (现常德市人民政府)后,及时安排施工队伍在纪念坊、纪念塔四周搭起高高的手脚架,经过10多天的施工,将纪念坊、纪念塔上面的题词全部用水泥填平,并给它“穿衣戴帽”涂上一层灰色水泥浆,还在上面书写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口号和毛主席语录。这些标语和语录有效地保护了公墓陵园内的建筑,这就是纪念坊和纪念塔没有被拆毁以及各种题词、碑刻没有被破坏的真实原因。直到现在,老常德人还在赞颂市委、市政府当时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应该指出,那时的普通群众谁也没有胆量去做这样的事情,谁也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巨额的装修费用。如若有民众光天化日下胆敢保护纪念坊、纪念塔和它上面的字迹,肯定会挂上“现行反革命”的大牌子,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还会判刑甚至枪决。 文化革命武斗时,纪念塔成了造反派占领常德城庆功的地方。谁占领了常德城,谁都会在塔前留影。 公墓与图书馆 常德会战公墓陵园与常德市图书馆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当1945年公墓陵园落成的时候,由私人捐资兴办的常德图书馆遂改名为官办的常德县民众教育馆随之迁往公墓的纪念堂内,它隶属于国民党常德县文教局管辖。 到了1949年常德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原常德县民众教育馆基础上建立了常德市文化馆图书室, 它仍旧落户在公墓纪念堂内。1957年6月,常德市文化馆图书室更名为常德市图书馆, 它从公墓纪念堂迁往泥鳅巷(民主街三味书屋背后) 内的一座狭小窨子屋。1959年又因为馆舍太狭小,图书馆仍旧迁回公墓的纪念堂。1961年常德市图书馆又从纪念堂迁入工人文化宫南侧的新建馆舍。 上世纪70年代初,大圆墓一带的地基严重下陷,坟墓开裂流出屍水。1974年,公墓陵园为了兴建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图书馆的新馆舍,将纪念堂、水泥长碑和大圆墓拆毁。还在原水泥长碑和大圆墓处修建一座制造电力变压器的小工厂,后来改为民众娱乐的场所。 1983年10月,常德市图书馆筹划迁往红庙街,但很快将该处在建的馆舍让给了武陵区委党校。1986年8月16日,常德市图书馆终于与公墓陵园脱离了关系,它迁往武陵大道现在的位置。公墓大方台上的原馆舍,改为常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直到199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修复常德会战公墓陵园时,这座少年儿童图书馆才被拆除。 公墓与建设路 若问公墓陵园的大圆墓为什么会被拆毀,这即有“文化革命”思潮因素的影响,又有1974年将纪念堂拆毁新建常德市图书馆的原因,也有大圆墓会垮塌的事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建公墓背后那段建设路的需要。 展开1950年绘制的“常德市建政时街道图”你会发现,那时候公墓陵园北面当时没有这段建设路,它当时属于公墓陵园区内的大圆墓和沼泽地。公墓陵园的最北面还是一段城堤,这段城堤就在如今的常德市经致远土地整理开发公司位置。 在1959年建成大河街至文峰戏院(建设路与青年路的交叉处)的青年路路段后,1960年又将公墓陵园北面的城堤拆除,开始兴建建设路,原属于公墓陵园的一大块土地被纳入建设路和经致远土地整理开发公司范围。上世纪90年代扩建这段建设路时,大圆墓原址上的民众娱乐的场所被拆除,大圆墓原址约三分之一面积被改成建设路的人行道,当时挖出了一些阵亡将士遗骨,据说送往德山火葬场焚烧了。 永恒的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进行维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理了左的倾向。建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1981年开始,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着手恢复常德会战公墓陵园内的纪念坊和纪念塔各处碑文和题字。1996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常德公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公墓陵园已成为一方青绿城区公园,这里每天游人络绎不绝,每逢清明节和纪念日时,市民群众前来祭悼、扫墓、献花。公墓陵园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纪念地。 抗日战争时期,常德是“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 ”。国民党当局害怕共产党发动群众抗日会危及他们的政权。民国三十年春(1941年2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仼中共常德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苏春城被国民党常德县党部逮捕叛变,常德的共产党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常德的共产党员、他们的亲属和众多追求进步的人士,仍然在1943年常德会战中积极配合抗日军队作战,他们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我就找到了事实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