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是一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它不仅镌刻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常德舍生忘死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常德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提升和城市变迁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很多时候只要站在公墓坪里踮起脚尖,就能看得更清晰、更透彻。 公墓这块土地曾经是武陵花园、兴隆街、坐楼街、五花洞、太平庵、和巷子、寡妇堂、 溷眼洞等十多条街巷。抗战时期被日寇的飞机轰炸夷为平地。仅仅留下东北侧一座水泥碉堡。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留下了这座碉堡并将阵亡的英烈集中合葬在一个巨大的炸弹坑内,建造了这座公墓陵园。这座椭圆形的陵园坐北朝南,面向西围墙(现青年路南段)。在它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纪念牌坊、纪念塔、纪念堂、将校碑和园形大墓。两侧各有一座六角亭子,亭内立有石碑。 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后,公墓成为召开会议,群众集会,休闲娱乐,培训教育,缅怀英烈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从那时起,倘若踮起脚尖,定能感悟到常德城市的日新月异。 1949年9月12日,常德各界人民二万余人在公墓西侧广场集会,庆祝常德解放。市民群众踮起脚尖目睹了威武雄壮的解放军部队接过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一”军旗,宣誓“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进军解放大西南。 同年10月1日,常德地、县、市联合在公墓广场举行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这是第一个国庆节。工人、店员、妇女、解放军战士组织的秧歌队、腰鼓队、龙灯、采莲船让你踮起脚尖目不暇接。 其后不夭,1950年庆祝“中苏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大会;1951年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和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报告会,纪念“五一劳动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八一建军节”;1953年悼念斯大林逝世;1955年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公审;1956年庆祝全市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纷纷在这里举行。到后来,集会转移到新建的人民广场。到如今,市体育中心成了集会活动主会场。 建国初期,公墓广场主席台背后的市文化馆是公墓文体活动的操盘手。白天经常组织乒乓球、武术、体操、举重活动。有时还在主席台前竖立一块特大象棋盘,棋手每走一步就有人唱号,另外有人将碗大的象棋挂上棋盘,观众踮起脚尖聚精会神昂首观看。每逢周末的下午,人民银行队、军分区队、一中队和市委机关“红光球队”开展篮、排球友谊赛。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助威呐喊和喝彩,有的球员竟从踮起脚尖的少女中找到了“知己”。 每天的傍晚,两名小伙子在公墓坪里放飞一只特大的红色气球预测次日天气。全公墓广场的群众都踮起脚尖目光跟着气球看过来。到如今,太阳山顶建起了一座多普勒气象台。1952年曾发生一次月全蚀,在旧社会,人们以为这是“天狗吃月”,需要敲铁桶、打脸盆祛邪气。为此事,市文化馆和市广播站准确预告月初蚀、全蚀和复蚀的时间,而在公墓广场内放映多场幻灯片,宣传破除迷信。市民们在公墓广场踮起脚尖,仰首翘望天空的月蚀,再也不会惊慌失措。 公墓广场的背后是条残破的古城堤。堤上有座抽水机房。它的一条排水暗道横穿城头,白天它是孩子们“躲猫猫”的地方,晚上是情侣幽会的场所。机房下面有一块水塘藻泽地。1954年秋,有一名男孩摘莲蓬时不幸溺死,引起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后不久城堤被推平,建成了宽阔的建设路。水塘填平后的1955年,又建成了当时全市最大的建筑物“工人文化宫”。文化宫内的主席台上常常有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劳模英雄、先进个人和集体披红挂彩接受表彰。常有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坐在台下共商大计。文化宫前厅楼上是市文化馆图书室,只要递上一本工会会员证就能借阅喜爱的图书。图书室的楼上是市人民广播电台,孩子们爬上三楼踮起脚尖能透过窗叶偷窥到播音员的风采。它的无线电波把“乡音”传送到南京、贵阳、万县、汉寿、安乡的收音机里。到了后来,图书室与泥鳅巷内的图书馆合并迁入公墓纪念堂,现在它在武陵大道安家定居,胡耀邦同志为它题写了馆名。而电台迁入高山街,后来也在武陵大道上建起了常德广播电视大厦。 公墓的东侧用竹篱笆围成一所儿童游乐园。梭板、跷板、荡木、天桥应有尽有。旁边建有一座露天舞池兼旱冰场。每当夜幕临空,华灯初上,这里闪烁着红绿灯泡,播放着优雅的乐曲,男男女女搂搂抱抱,学着跳刚引进常德的交谊舞。被铁丝网隔离的观众只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好奇地注视这一情景。 从前在公墓纪念牌坊的两侧,有对高大的石狮子,它口里含有滚动的石球。老人们常把小孙子抱上石狮,让孩子踮起小脚尖“摸摸狮子的头,永远不发愁,滚动口中的球,聪明有前途”。时光荏苒,如今这些“49后” 的爷爷奶奶仍常来公墓坪里莺歌燕舞,或者坐在纪念塔的塔基上端详路过的新生代,他们追忆自己过去的时光。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早就当了爷爷奶奶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