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7-10-1 14:58 编辑
初看大吃一惊,细想道理很深!
今天,打开张老师关于《喝养生酒的帖子》,我大吃一惊。难道养生酒也不能喝?说实话,这些年,为了不让喝酒伤身,我几乎长期推辞、绝不多喝,曾经受到过不少责怪,以致我的亲戚常调笑我:“你从没喝醉过,俺找不到你的真实酒量”。
坚持喝了几十年的养生酒,自己常常感觉良好。今天,张老师突然当头一棒:《喝养身酒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不会吧?应该不会吧!”
我掩卷遐想,思维像一只金色小鸟,一会儿穿越到三千年前,一会儿横跨大洲大洋,一会儿回到了我读过的养生书籍里,得出了两大结论:我国文化酒味浓;酒有很大危害性!
我国文化酒味很浓 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关于诗与酒结伴同行的记录。《诗经•周南•卷耳》曰:“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永不伤。”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登上那高冈,马儿累的变样,我把酒杯来斟满,一醉了事免怀念。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杜甫的“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苏轼的“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贺陶渊明〈醉歌〉》)等都以酒来述怀言志。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陶渊明现存诗文一百四十二篇中,直接提到饮酒的诗就有五十六篇。唐代诗人李白,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世称“诗仙”,又由于饮酒成性,又称“酒仙”。李白仕途坎坷,官场失意,现实中,他常常借酒消愁,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酒气冲天,怒发冲冠的形象,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顺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朝的酒诗很多。宋朝的酒词也不少。柳永的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点燃起忠于爱情的眷恋之火;李清照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了》)则借酒沉醉在思乡的梦里;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映照出的是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
从保健方面讲,适量饮酒能兴奋神经,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有提神醒脑、舒筋活血的生理功能,可以松弛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进食欲,有利于睡眠。 有资料记载,每日饮酒少于20克,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20%,在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中,也得到同样结果。
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处,与酒精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和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对防治冠心病、糖尿病有一定效果。
再说酒的危害大 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经常饮酒则对健康有害无益,还有可能引发肝脏疾病。下面我们来看看白酒中的有害成分吧! (一)杂醇油 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
(二)醛类 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
(三)甲醇 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
(四) 铅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含量0.04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0克可以致死。铅通过酒引起急性中毒是比较少的,主要是慢性积蓄中毒。如每人每日摄入10毫克铅,短时间就能出现中毒,规定每24小时内,进入人体的最高铅量为0.2—0.25毫克。随着进入人体铅量的增加,可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手的握力减弱、贫血、腹胀便秘等。
一句话,酒精对身体有多方面的损害。如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还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能危害生殖细胞,导致后代的智力低下。常饮酒的人喉癌及消化道癌发病率明显增加。 附:张老师原帖。 《喝养生酒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云无心,中国四川雅安人,清华大学化工学士、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2017年在《瞭望东方周刊》32期发文,认为饮酒一利百害,喝养生酒是一种错误认知。 “葡萄酒有益健康”的传说,起源于1991年美国一档电视节目。节目介绍了著名的“法国悖论”: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法国人吃很多这类食物,心血管病发病率却不高。解释:法国人喝葡萄酒多,是红酒保护了心血管。 大量研究,试图找出“红葡萄酒有益健康”的证据。起初,以为葡萄酒中单宁是“功效成分”,不过很快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后来又有人提出,红酒中白藜芦醇才是“英雄”。然而,科学证据没有支持这一炒作。迄今为止,科学结论只是——“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展示了希望,也有人体研究,但还不足以做出有效结论”。要命的是,即便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效”,需要剂量换算到人,也需每天喝上百瓶红葡萄酒,才能获得足够量。 不可忽视的是,酒精在人体内被代谢产生乙醛,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每天喝25毫升酒精,真的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同时要付出增加多种癌症风险的代价。 也就是不管是葡萄酒、啤酒还是白酒对健康的 影响,都来自酒精。多数葡萄酒的酒精含量12%以下,啤酒5%左右。如葡萄酒和啤 酒“单挑”,自然啤酒的酒精少,对健康危害小一些。 但人们喝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时,喝下去的量完全不一样。葡萄酒“论杯喝” 啤酒则“论瓶吹”,一杯2两12度葡萄酒,酒精约12毫升;而一瓶500毫升4度的啤酒,酒精则有20毫升。 一句话,虽然“适量饮用酒精”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1%的好处,但我们并不能忽 视它同样可能增加多种癌症99%的风险。为了健康,不管哪种酒都不值得推荐——不喝任何形式的酒精饮料,才是健康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