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62|回复: 42

原创:读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7 2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17-10-17 21:10 编辑

                                         读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原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于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奉召入京都长安,虽供奉翰林,实不受重用,无法实现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在京不到三年,便因受到权贵佞臣的谗毁而愤然离去。曾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等地。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那年秋天登上宣城谢公楼赏览景色后所写的。
       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直接写出登楼所见:“如画”概括江城之美,引人入胜。“山、晚、晴”点明登临的地、时、天气,言简意明。“望”字引出全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出夹城流过的宛溪、句溪,水光晶莹,有如明镜;那双跨宛溪的凤凰、济川两座桥,影落水波,像明镜里描上两道绚丽夺目的彩虹,这时对远景的描写。第三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则写的近景:着眼在人烟野树,一“寒”一“老”,气氛萧索,显示秋的特色。末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和篇首呼应,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感慨。他登的是谢公楼,在赏览景色之余,不禁缅怀当年始建此楼的诗人谢朓(谢朓是作者平生景仰的古人之一,在作者的诗歌中,常常提到他)。作者在这里抒发的是什么感慨呢?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处身于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却是四顾茫茫,缺乏知己,因而只能缅怀古人,引古人为同调聊以自慰的意思。这种意思是否有人理解呢?所以前面带着“谁念”二字,显现出当时的作者多么落寞、多么凄苦的情怀!

       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非同凡响:紧扣时间、环境的特点来写。时间是秋日的傍晚,环境是风物清嘉的江城,两水、双桥、人烟、秋色,景象或远或近,信笔点染既色彩鲜明,又饱孕着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而又自然,关键字选用极其准确、贴切,夹、落、寒、老等字,组成了一幅看得见的山水画,增强了诗歌寄情于物的艺术效果。末联抒发感慨,充满含蓄,极为蕴藉,自然引发读者去作深长的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受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翁 发表于 2017-10-17 21:04
拜读佳作,感受情怀!

感谢临帖鼓励。祝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9 1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2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7-10-19 10:58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谢鼓励。请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0 1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关于李白的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谢了!
恭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4: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巧中 发表于 2017-10-20 10:13
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关于李白的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谢了!

谢谢临帖鼓励。请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0 14: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精彩独到。没有及时看到,现在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5: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17-10-20 14:23
解析精彩独到。没有及时看到,现在补上。

谢谢临帖鼓励。呵呵,回复太迟了,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 1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没白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等深受启发。
学习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01 , Processed in 0.0437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