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常德》读书会11月5 日在湖南幼专图书馆内举行。首先,湖南幼专图书馆馆长梁平致欢迎词。湖南文理学院外语学院李楠芳老师介绍作品的翻译和用英语朗读作者的自序。 李楠芳介绍作品《家在常德》是一本颇具历史价值的书。它以一位近代生长在常德的西方传教士的女儿(中文名巴玉华)的眼光来描述在常德及其他地方所经历的近半个世纪的生活,使我们能了解到许多常德当时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历史画面、历史图景、历史细节和历史珍闻。 作者的父亲28岁时来到常德,中文名叫巴天民,此后在常德工作生活了42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离开中国。 作者的生母1921年因霍乱死在中国。作者的继母也是澳大利亚教会护士,她被派到常德广德医院(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巴玉华女士在常德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她与常德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以致将常德视为自己的“家”。她在《家在常德》中为我们提供了昔日常德的社会历史画面。它侧面记述了清末民初常德的城市面貌,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的发展水平,各种历史事件,水灾,战争,洞庭湖的土匪,还包括共产党和红军的活动,以及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等等。还保存、留下了常德近代的许多历史照片,作者在本书中将它们附于书中,弥足珍贵。例如清末民初的积石霸石柜和三官殿码头(现沅水一大桥和常德抗洪纪念碑处)照片、麻阳街吊脚楼照片、七里桥照片、太阳山照片、广德医院照片等等。 这本书尤具历史价值的是:记述了作者的父母及其同事们经历抗战时期的常德历史。从1938年开始,日寇的飞机对常德的狂轰烂炸,给常德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在1941年日寇对常德的细菌战中,导致了城乡鼠疫大流行,致使无数的民众悲惨的死去。还讲述了广德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积极投入到反细菌战的工作中。本书还讲述了1943年日寇进攻常德,不仅使常德成为一片废墟,使无数民众死于战火……也为常德广德医院的创建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读书会上,常德地方文献中心佘惠军讲述了10分钟读后感;桃源文史学者彭亮朗读分享了体会;常德文史研究者曹先辉朗读了本书第273-279页;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立美朗读了第119-122 页;该院历史研究所张艺朗读了15分钟;常德会战研究会冯晓光朗读了8分钟;常德会战研究会王林朗读了8分钟;最后常德会战研究会医院钟云鹏会长朗读了后记、分享了体会。 读书期间集体观看了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始人罗感恩的纪实片。读书会结束时,全体与会人员在《家在常德》书的扉页和照片的背面签了名,并将签名寄往居住美国斤夕巴玉华老人。最后,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