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7-11-24 13:32 编辑
回忆我的老师邱伯桃先生(一)
毛自银
我是常德市老干网络宣传协会会员,常德正扬网网友。2017年11月7日上午,打开网页,上有一篇特别引我关注的文章跃入我眼帘:《怀念恩师邱伯桃先生》。是邱伯桃先生昔日的一位网名叫做“白月”的学生写的。原文是篇为什么要发表一封书信的小序及书信本身,现转述于下: "恩师邱伯桃先生仙逝数载,兹敬录老师大学同窗,湖南师大卜庆华教授(曾任湖南师大校报主编20年)十几年前给伯桃先生的信,以此寄托对老师的怀念。
伯桃窗兄如晤:
湘滨握别,弹指流光,悠逾四十载,不意近年于银城星沙邂逅相遇,间者又收读惠书,快慰莫名!忆麓山同学,兄好学深思,夙为弟钦敬。分袂后,本当时通音问,多获教言,奈弟生性疏懒,虽有其心未成其行。惟下怀籍以少慰者,弟与兄之高足雪芝时相过从,得以探知兄之动止。知兄学有专攻,且治校有方,棠阴所庇,百里蒙㾋。欣慰之余,尤深铭佩。长益聚首,观兄之言谈举止,仿如昨日。虽时移物换几十秋,经世事之砻磨,兄已成一才猷干济、历练老成之领导者,而笃学不渝,热肠古道不改,书生意气不变,处今人欲横流之世,有此节操,真鸡鹜群中娇然一鹤矣。
大札于弟过誉,所谓“大名鼎鼎”云云,祗汗颜耳。弟私自为计,虽半生用力甚勤,但终为劳人草草,无足告慰,殆庄生所谓终生役役不见其成功者也。盖弟本出身清贫,质驽才下,学少师承,而世事似白云苍狗,人际若盘根错节,更非处事孟浪夤缘无术如弟者所能应对。此中所历艰辛,难以言表。
时至初夏,寒熝不定,匆此布言,书不尽意,千祈珍摄。肃此,奉复。
敬问暑安,并祝嫂夫人安吉。
弟 庆华谨叩 甲申五月二十日" 这些文言华辞丽藻深得中国古典精髓。语言精美自不必说。字里行间体现的一位负全省盛名的高校教授对他昔日学养有成的同窗的钦慕之情无处莫不溢于言表。 因为是发表在网上的,其下已有十几位网友给予了点赞和置评。于是我也一口气写了以下几节: “邱先生学富五车,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太可惜他已逝世多年了,回忆当日,不胜感激涕零。如有时间,在下也可以写一篇文字以表自己内心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邱老师在著述方面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在阐述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欢迎北平和平解放,支持他的共产党学生和朋友对祖国未来进步和发展的立场,把两个科学家儿子留在大陆为国家服务,自己却乘飞机去了台湾。在阐述这件事情时,邱老师认为梅先生之所以去台湾,是为了将来方便做那边国民党高层的工作以便早日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邱老师的这个论点,受到了旅居北美的在台湾的国民党老资格人士所谓黄复兴集团主笔人的认同。黄复兴主持出版了一部《梅贻琦评传》,约30万字,其中引用共产党方面人士对于梅贻琦没能留在大陆却去了台湾的的述评,就是用的邱老师的几个页面的文字。其中有几句,说道当初如果中共方面级别更高的的人士比如周恩来亲自去劝梅先生留下(可惜周恩来实在太忙),也许梅先生是一定能留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我去邱老师家,他高兴地把这本书给我翻了又翻,之后指给我看了他那本书中的这一些话。邱先生说了这一通,我才知道国民党在大陆的这位最后一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名字(这位梅先生也是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 "邱伯桃先生60年代初湖南师大毕业之后,在安化二中任教,后任该校校长,70年代末调回老家澧县,先后任澧县翊武中学(现津市翊武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澧县文教局办公室主任,中共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澧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书记直到退休。他的学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书橱中,有很多他的学生著述作品。他对他的学生的成就一直是十分欣慰的。他在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研究、古典名著特别是四大名著的研究等方面,造诣尤深(需要解释的是,他曾不拿书在我面前大段背诵《红楼梦》中原文,几次把他写的读这些回目的论文——连同刊发了某篇论文的湖南文理学院学报、湖南师大学报、南开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一并转给我)。”
”他在一首诗里,曾经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对原工作单位安化二中的无比眷念:'我曾插柳资江岸,请君代我问婆娑。' ”
"大约1987年8月,他把我叫去,桌面上摆着一大摞旧书,就是《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他说我俩合作给这些古人的好东西来个断句标点吧!我说好。他说他要考验一下我的古文功底和繁体字今昔对照水平。于是指定我抄一小节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几十页,我从上午九点抄到下午四点,他一数约八千来字,看我的新标点,看我把繁体字改成规范的简化字,认为还不错。过了一个月,又把我叫去,我说,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上看到北京和上海有几位教授正在做我们的工作啦,他说他也看到了这几篇报道。于是十分可惜地没把这件事做下去。殊不知,直到今天,海内外仍没见到这些旧时代大作的规范的简化字和新式标点注本。2000年的一天,他告诉我,他说:'学生啦,我们被那些报纸上的所谓‘大人物’的文字骗了,他们其实什么也没做!现在做,我确实也体力不济了,真是惋惜之至!' " "他的同宗堂兄邱伯岳,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入党介绍人是许瀚,又名许和均,1923年入党,与老革命家滕代远、粟裕等是同学。许和均是为纪念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在今津市市渡口镇建立翊武中学的创建人。1986年,为纪念蒋翊武烈士诞辰100周年,许先生陪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程星龄、徐君虎等来我县召开了一个纪念大会。我在下面听了他们的讲座。就在那前后,邱老师特为许瀚先生编纂了一部《许和均诗文选》。" 还有几句,此处不提。我写了这几节,因有事,几天也没上网看。11日下午,我打开网页,见到白月先生在我的每一条文字下面,均有这样的句子: "佳句欣赏,出辞恳切,情谊深厚,真切感人。邱伯桃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任澧县翊武中学(现津市翊武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不才有幸聆听先生教诲。杰出学生有现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王东京教授;著名数学家、美国Emory University数学与计算科学系教授,博导杨善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昌喜;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工业室主任杨合湘等。" 看到这里,我连忙写了这一句: "感谢先生提供了邱老师和他的学生的这么多重要信息!"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我还是想把我说过的“写一篇文字以表自己内心的深深怀念之情的”的话兑现吧! 我与邱伯桃先生结成师生之谊,始于1984年。我是高中毕业1971年初走进教育战线的,教了高中又教初中,也教过小学和完小,当然也上上下下搞过别的事情。到1984年时,上级规定初中教师必须有大专或本科文凭。我跑到教育局,找到当时的局长熊绍斌说想读常德师专,他说没指标了,你这么要读就到上海大学去吧,三年拿个本科文凭回来。那时农村已完成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我怎么能独自一人离家呢?我自幼父亲抗美援朝去世母亲改嫁是跟着祖母叔父长大的,祖母过世,叔父还在,他是一个被日本所遗炸弹炸瞎了一只眼睛和炸坏了右手的残疾人,六十年代初他弄了个年岁大的老婆还有一个女儿,我自己也有妻子和两个未成年儿子,我哪能丢下他们的田地不种自己到外面去呢!我必须在星期六下午离校之后回村侍弄我家的责任田。哪怕后来每亩年终要交500元提留上交费用。恰好那天邱伯桃来跟熊局长汇报工作,对我说你读中师没有,如果没读,你就到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来读两年好不?我说可以。熊局长告诉我这位要你去他那儿读中师的就是我县大学问家邱伯桃先生,你到他那儿实打实学两年,不比上常德师专差多少。我给他俩道了谢就走了。这年下半年,我成了澧县教师进修学校中一班学员。那时我已满33岁。(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