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49|回复: 7

石门的“商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1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门的“商农”

   石门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村,穷乡僻壤,又远离市镇,因此,石门人特别是石门土家人就在生产力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形成了局限在家庭、亲戚、朋友这窄小天地里的最为粗浅、简陋的市商风俗。正如石门俗谚所描绘的,“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整个家庭里,一个男人一头黄牛,一个“聚宝盆”(指妇女)喂一头憨猪,鸡屁股银行(鸡下蛋卖钱)供石门人特别是石门土家人称盐打煤油。日子就在山梁下煤油灯影里,“吹糠见米”,细细地吃着腊肉打发。
康熙年间国子监官员顾彩到石门壶瓶山旅游,看到这里独特民俗风情,即兴作诗《峡内人家》:
岩居幽事乐无穷,葛粉为粮腹亦充。
虎不伤人堪作友,猿能解语代呼童。
远锄灵药他山外,近构茅亭野涧中。
更喜不闻征税吏,薄田微雨即丰年。
顾彩看到这里的百姓买东西都不要钱,还停留在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阶段,特别是山里百姓买东西,只是换一点食盐回家,他不可思议,在诗作《容阳杂吟》中写道:
蕨饭馨香咂酒甜,小机当户织双缣。
与人钱财都抛却,交易为求一撮盐。
石门以前的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处于封闭状态,加上“七十二行买卖,不如栽田打土块”,“生意买卖眼前花,狂风吹不倒犁尾巴”等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石门的商品流通意识差,专业从商人员多是外省外地人,石门即使有经商的本地人,也是以种地为依靠,以手艺匠工的形式经商,笔者称之为“商农”。正因为这样,石门人农耕思想对商品流通行业多是理性分析和回避,形成了许多石门商品流通俗谚。
赚钱不赚钱,赚个肚儿圆。
生姜不老不辣,生意不活不发。
百货迎百客,一个去,百个来。
窑货不上肩,上肩对本钱。
见钱不抓,不是行家。
河里无鱼虾也贵。
物以稀为贵。
好货不便宜,便宜不是好货。
三个钱买个烧饼,也要看个厚薄。
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骗人一分利,逗起万人嫌。
宁卖鲜桃一个,不卖烂梨一筐。
多进样,少进量。
收废不卖废,收鲜要卖鲜。
人好不怕贬,货好不怕选。
少称一两秤,店子无人进。
羊毛出在羊身上。
卖屋不卖门。
卖牛卖猪不卖肥,卖田卖地不卖坟。
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守仓屋。
货到地头止,货到地头死。
生意生意,必须先拿主意。
七分干不如三分算。
打我来,骂我来,亏我一世不得来。
卖物想着买物人,不愁生意不上门。
阎罗王开店,鬼也不敢上门。
小生意靠守,大生意靠走。
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无言自来。
买衣帽的要镜子,卖鞋袜的要凳子,卖陶器的要水盆子。
囤得千回货,自有赚钱时。
巧媳妇开店,三分货缘,七分人缘。
当季是宝,过季是草。
有用的石头不嫌重。
还价是买主,叫好是闲工。
王婆不识称,会看篮中鱼。
内行当家,锦上添花。
可赚道义钱,莫欺异乡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8 11: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蕨饭馨香咂酒甜,小机当户织双缣。
与人钱财都抛却,交易为求一撮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8 1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意买卖眼前花,狂风吹不倒犁尾巴”还有:"锹把把顿得稳,插田拌土是根本”,典型的自然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8 14: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意买卖眼前花,狂风吹不倒犁尾巴”还有:"锹把把顿得稳,插田拌土是根本”,典型的自然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8 2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9 11: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21: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农耕生活,安居乐业,心安理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0 22: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篇充满民风民俗地气的好文章,为正扬网增添了文体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1 06:26 , Processed in 0.0355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