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夜晚,金风送爽,皓月挂在树梢。禾场上,我跟着母亲,母亲牵着弟弟,弟弟一步三晃,望着微笑的月亮,跟着妈妈边走边唱:“月亮粑粑跟我走,一走走到南山口。我给月亮打烧酒,烧酒辣,买黄蜡,黄蜡苦,买豆腐,豆腐薄,买菱角,菱角尖,尖上天……” 伯妈牵着元弟,接着唱:“月亮巴巴跟我走,大好月光好卖狗。捡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拿块麻糖甜甜口,还留半块给小狗……” 澧水一代民间,充满泥土气息的童歌,就是我们孩提时唯一的也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记得“七坐八爬”的时候,我们就唱起《推磨歌》了。我坐在爸妈腿上,爸妈拉着我的两只小手,一前一后交替拐着,仿佛在推磨,有节奏地唱道:“推咯磨,拐咯磨,推点耙耙吃哈哆。客来了,吃两个, 客走了,筐到哆。隔壁王妈来借火, 一餐吃了十五个,肚子胀得不快活,半夜起来摸水喝,门闩碰到后脑壳!” 牙牙学语时,跟着爸妈唱:“芝麻小,果果多,两岁伢伢会唱歌。你唱歌,我唱歌,我的歌儿用船拖,一拖拖到毛家坡,毛家坡上歌挤歌……” 稍能跑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唱童谣,经常占姐姐的便宜。和弟弟边击掌边唱道:“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耳朵夹个缺。杀鸡儿,补不到,杀鹅儿,补半边,还有半边放在枕头边。猫儿含到踏板上,狗儿含到粪坑里,乌鸦琢到半天里。爹爹起来赶老鸦,给它屁股几响嘎”或者唱“黄毛丫头,睡到饭熟。听到碗响,爬起来乱抢。抢个缺碗,吃一百碗。”姐姐毕竟大我3岁,不与我们一般见识。 小伙计们多了,童谣也就进入游戏中。如《赶强偷》。齐:叮叮当当,喊门香香。甲:后头走的哪一个?乙:走的王大哥。甲:喝烟哒去,喝茶哒去。乙:不喝你的烟,不喝你的茶,只问你的北瓜有好大?齐:喔!赶强偷(小偷),赶强偷。 一般游戏开头,往往推诿。这时《点将歌》派上用场了:“一点兵,二点将,三点四点楚霸王。有娘的,跟娘走,无娘的做强偷。”还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屁就是他!”唱着歌,按一人一字点下去,最后一字落在谁,就归谁开头。 渐渐大了,还调侃新娘子来。新娘子哭嫁上轿,我们在一旁瞎起哄:“新姑儿上轿,撒泡大尿。”“灶里烧个大粑粑,新姑儿吃了打哈哈。”索性唱起“新姑儿新姑儿你不哭,转个弯儿就是你的屋。新姑儿新姑儿你笑一笑,转过弯儿就是你的灶。”最后跟着新娘花轿,伴随着锣鼓唢呐声齐声喊:“阿鹊尾巴长,舂米嫁姑娘。姑娘嫁,我也嫁,我给姑娘背伞把……” 比《倒歌》和唱《盘歌》不仅快乐,而且益智。如“哥哥十五我十六,妈妈生我我煮粥。爹爹娶亲我打锣,妈妈出嫁我挑货。我从嘎嘎(即外婆)门口过,嘎嘎还在摇窝坐。我从大伯门口过,大伯还在带婆婆”。盘歌一问一答,下面这首歌一直刻在脑际里:“抱母鸡,背把锁,上山去,看丈母。吃的么得饭,吃的红豆饭。么得红,朱红。么得朱,折蛛。么得折,鱼折。么得鱼,扁鱼。么得扁,马鞭。么得马,克蟆。么得克,高客。么得高,石膏。么得石,粮食。么得粮,车辆。么得车,风车。么得风,北风。么得北,湖北。么得湖,洞庭湖。么得洞,蛇洞。么得蛇,花蛇。么得花,萝卜花。么得罗”,不耐烦了,回道“大锣小锣”,齐喊:“敲破你的狗脑壳!”如洞庭湖、湖北、扁鱼等地物名称就是首先在这首歌中知道的。 唱得最多又最好的,要数《拍手歌》了,我们乐此不疲,花样不断翻新。唱这种歌实际上也是唱歌比赛。开始是大人们和小孩拍唱:“你拍一,我拍一,宝宝小手在哪里。你拍二,我拍二,妈妈和你说句话。你拍三,我拍三,宝宝身子翻一翻。你拍四,我拍四,爸爸教你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宝宝肚子鼓一鼓。你拍六,你拍六,宝宝体操一起做。你拍七,我拍七,宝宝小腿踢一踢。你拍八,我拍八,宝宝学着爬一爬。你拍九,我拍九,宝宝屁股扭一扭。你拍十,我拍十,宝宝身体美又直。” 稍大,小孩们开始一对一的击掌对歌了,内容既有现成的,也有随心所出的。如互相勉励讲卫生:加强对动物的理性认识。到了读书时候,行为规范方面的《拍手歌》不胜枚举,也就不属于乡土之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