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借钱的故事(1)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嘴里很少说钱的事,口袋里一般不装钱,平时也不亲手花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没为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还曾几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将毛泽东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逐一讲述,以飨读者。
借钱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1919年3月,在上海送别留法学生时的合影, 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毛泽东与张昆弟、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继续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经常在岳麓山野餐露宿。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接到杨昌济(原湖南一师教员,此时已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的事情。该运动是在1912年初由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教育界人士发起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曾在北京组织过“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国留学,达到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的目的。毛泽东读完此信,大受启发,随即同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等召开新民学会会议。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赴法留学意义重大,必须尽快做好筹备工作,并推举蔡和森、萧子升专负此责。不久蔡和森便先期到达北京,积极活动协调赴法留学事宜。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努力下,许多有理想的青年学生积极响应,赴欧洲勤工俭学运动很快达到高潮。但是,组织者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资金支持,即使采取半工半读的最省钱方式出国,仍然让这批年轻人在经济上倍感压力。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阻止毛泽东等人前进探索的脚步。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后来还是多亏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杨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深知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远大抱负,于是在病重之时将两学生引荐给当时颇有影响的章士钊,向其写信推荐:“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毛泽东持杨的信只身赴章士钊处,简短寒暄之后,毛泽东直接说明来意,希望他能帮助筹借款项,资助湘籍青年留法以作路费。章士钊当即许诺帮忙,随后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章士钊利用自己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不久便在商界募集了二万元大洋。据毛泽东在《自传》里写道:“1920年5月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章士钊)已募有一大笔款子(两万银元)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章士钊将募集来的两万银元如数交给毛泽东,协助他把第二批湖南学生送到法国去。毛泽东将部分钱给了赴法留学的学生,余下来的一些钱带在身上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