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99|回复: 11

散文 从浔阳寺到渊明祠 罗永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16: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                从浔阳寺到渊明祠
罗 永 常
又是一个采菊时节,我来到了浔阳坪,来到了浔阳古寺,走近了这道文化的伤口。
这个地名和这个古寺都与陶渊明有关。地名是为了纪念他,特地从他的老家——江西九江泊来的;古寺也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把历史前移一千五百年,我的脚下是一座繁华的县城,它经历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文帝开皇3年才迁至江北的延溪口,历经了五个朝代近500年的历史,但眼前是一溜民宅,一畦田土,见不到半点旧迹的遗存。耸立在浔阳坪的浔阳寺,已被千年的风雨霜雪剥蚀得只剩下两根“鱼刺”,静静地卧在墙角里,荒凉掩埋了如烟的岁月。曾经是桃源八景之一的浔阳寺怎么成为这个样子?时间的伟力如猛虎,吞掉了遗世之珍,令人唏嘘感叹!
眼下正值仲秋时节,要是昔日,陶公肯定会兴致勃勃地与一拨朋友去南山采菊吟诗。可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你又在哪里?是呀,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有能力与自然规律抗衡,作为物质的肉身,迟早要化为一抔黄土,只有你的精神财富《桃花源记》,才会穿越时空而新生、而繁衍,给后人留下了一方永远也消费不完的精神乐园。
目睹废墟,令人灼痛,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读过陶渊明作品的人都会知道,道教对他的影响极深,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并诗》,渗透了道教创始人老聃“小国寡民”的影子,然而,他的追随者、他的崇拜者怎么会修一座佛教的寺庙来纪念这位虔诚的道教先师呢?若是避开复杂的历史原因,就会觉得有些荒唐可笑。在陶渊明生活的晚年以及死后的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活跃的时期,晚唐诗人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浔阳寺便是其中之一。再则,宣传推崇陶渊明的昭明太子——萧统,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陶渊明诗文的传播与佛教在我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期相吻合,于是就出现了用佛教的寺庙来纪念道教徒的怪事。只要我们洞悉了矛盾着的社会和予盾着的人物,就会见怪不怪了。
尽管史书上还没有浔阳古寺以及桃花源修建具体时间的记载,但可以肯定是在陶渊明盛名之后,县城北迁之前。从江西九江泊来的浔阳坪作为沅南县(桃源县的前身)的县城,可见当时陶渊明的名气是何等之大!再从浔阳古寺和县城的布局看,当时古寺是县城的一个文化点缀,起着纪念陶公和装点县城的双重作用,就如眼前的桃源县城和文昌阁、漳江阁的关系一样。可以这么说,寻阳坪、寻阳寺以及桃花源是三位一体的游览区,是同一个时期的建筑作品。有人说“桃花源建于晋”,那是后人没有史证的推测,更何况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却死在南北朝,即使推测也缺少推测的条件。尽管当时桃花源已建有桃源观,但那是一座道观,文化内涵绝然相反,与桃花源是搭不上界的两码子事。
之所以说,浔阳寺以及桃花源是建在陶渊明盛名之后,因为陶渊明晚年贫困潦倒,衣食无着,“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的“屡乞而多惭”的尴尬境地之中,一介乞讨的山野村夫,谁还会修寺庙来纪念他!即使在他身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他的作品依然受到人们的冷淡和歧视。纵观中国文学史,对陶渊明文学作品的宣传和推介,曾出现过大小两次高潮。第一个小高潮,是南北朝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第二个大高潮是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这些文学大师对陶渊明的认可和大力推崇,才真正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浔阳寺以及桃花源的创建功在萧统。生活在南北朝鼎盛时期的萧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梁武帝的长子,史称昭明太了。他十分推崇陶渊明,为陶的诗集作序、作传,并评价说:“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由于萧统所处的政治地位,使陶渊明身价百倍,陶文一时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这样,就可以断定,浔阳寺以及桃花源的创建,大致可以定在萧统推介之后,县城北迁之前,在南北朝的后期,大致在公元520年到538年之间。
本绝则枝叶枯。古寺自建立之日起便是风雨无常,命途多舛。从宋朝古汴高士“浔阳古寺久荒凉,倒柱颓梁卧夕阳”的题诗看,古寺从宋代就开始荒芜了;再从明朝诗人李辂的“倒柱荒凉空岁月,斜侵风雨藓苔斑”以及清人佘世德的“一丘荒草天与碧,满径寒花雨亦香”的题诗看,浔阳古寺从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是荒芜的时日多,兴旺的时日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县城北迁之后,作为文化点缀的古寺自然也就被人们冷落了。再后来,桃源不乏有人觉得从江西泊来一处浔阳坪,修建一座浔阳寺,荒唐得有些可笑。“荒唐如此寺,兴废自何年。”“大笑何年选佛场,居人竟说古浔阳。”“聪明”的武陵人在讥笑“糊涂”的武陵人,大有“江东无此地,江东无此人”之虞,便渐渐冷漠荒芜了,自然也就无人问津。尽管古寺自清乾隆年间修复后,一直在风雨中飘摇,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浔阳寺了,寺里找不到纪念陶渊明的一字半纸,供的全是弥勒佛以下的一溜佛祖菩萨,而且连浔阳坪这个泊来的地名,当地老人也说是为寻找一只丢失的金羊而得名。真是前进的历史,倒退的文化,令人啼笑皆非。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古寺已完全与陶渊明脱体,成为一座佛庙,随着它在1974年龙卷风中的倒坍,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或许是因为浔阳寺的败落,到了明末清初,县人罗其鼎筹资,在桃花源的桃花山景区修建了一座渊明祠,又名靖节祠。祠内不仅刊刻了《桃花源记并诗》,还供奉了陶渊明的塑像,完全替代了浔阳古寺的作用,而且用陶公的大名作祠名,避免了泊来之虞。武陵人也好,桃源人也吧,都易于接受。由于时间的冲刷,风雨雷电的侵袭,渊明祠曾多次倒坍,但从清道光25年的桃源县令景星、文宗咸丰六年的县令朱元增,到清末的县令余良栋,再到人民共和国的几位书记、县长,他们都把桃花源以及渊明祠作为县宝,倒坍一次便修复一次。特别是在1870年,桃源县令麻维绪将陶渊明、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14位前贤请了来,汇聚一堂,并将群贤的题咏集刊在祠内,于是将渊明祠又易名为集贤祠,从而成为养育桃源文化艺术的园地。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永恒地运动着,变化发展着。从浔阳寺到渊明祠,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必苛求,还是让它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吧。
〔此文获2005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文艺副刊金奖〕

地址:湖南省桃源县委院内转  罗永常
邮编:415700
电话:182736523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17: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有能力与自然规律抗衡,作为物质的肉身,迟早要化为一抔黄土,只有你的精神财富《桃花源记》,才会穿越时空而新生、而繁衍,给后人留下了一方永远也消费不完的精神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1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憾,那次去桃花源没看渊明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18: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家上正扬网,为桃源添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19: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浔阳寺的败落,到了明末清初,县人罗其鼎筹资,在桃花源的桃花山景区修建了一座渊明祠,又名靖节祠。祠内不仅刊刻了《桃花源记并诗》,还供奉了陶渊明的塑像,完全替代了浔阳古寺的作用,而且用陶公的大名作祠名,避免了泊来之虞。武陵人也好,桃源人也吧,都易于接受。由于时间的冲刷,风雨雷电的侵袭,渊明祠曾多次倒坍,但从清道光25年的桃源县令景星、文宗咸丰六年的县令朱元增,到清末的县令余良栋,再到人民共和国的几位书记、县长,他们都把桃花源以及渊明祠作为县宝,倒坍一次便修复一次。特别是在1870年,桃源县令麻维绪将陶渊明、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14位前贤请了来,汇聚一堂,并将群贤的题咏集刊在祠内,于是将渊明祠又易名为集贤祠,从而成为养育桃源文化艺术的园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2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主席对桃源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学习,点赞!
      此文曾获2005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文艺副刊金奖!再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2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家上正扬网,为桃源添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 22: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家上正扬网,为桃源添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06: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好帖!必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朋友佳作!点赞、学习!.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2:08 , Processed in 0.0391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