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记建设安乡大桥的功臣,现发表张爱亲同志的回忆文章以志纪念 张爱亲 1994年12月26日,安乡大桥剪彩通车。书院洲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彩龙翻腾,金狮狂摆正,人头攒动,笑语飞扬,好一片狂欢景象! 每当想起这壮丽、宏大的场面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格外激动!因为我们有幸参与了大桥工程建设的一些具体组织领导工作,亲历了建桥的全过程,亲见、亲闻了许许多多建桥的人和事,也和建设者们一道,为大桥的建设付出过不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共同回忆建桥历史的时候,往事就象电影一幕幕涌到了眼前…… 一 安乡大桥,初建时名安乡大鲸港大桥,横跨淞虎洪道,东连安乡县城,西接大鲸港镇,是湘北干线公路1804线安乡段内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跨洪桥,全长1318.37米(含东西引道325米),面宽16米,如长龙卧波,贯通东西,解除了安乡县城建立一千多年来“一水横隔,待渡舟橹”、“车马滞流,商贾不畅”之苦,张开了安乡公路交通腾飞的翅膀。 安乡大桥1987年5月动议修建,1990年7月正式立项,8月初完成初步设计文件,9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1991年4月18日主引桥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9月18日开放通车,12月26日交付使用,经历了七年零七个月时间。主桥飞过的朱家洲头建有身高47.27米的七级大桥建设纪念塔一座,北望长江,南眺洞庭,引导南来北往的航船,迎送东奔西驰的车马人流。这一横一竖、一桥一塔,是安乡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大手笔,给美丽可爱的安乡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安乡大桥在三年多的立项时间里,经历过马坡湖桥、“北三桥”、大鲸港大桥三步曲。 安乡“形如簰筏”,南北长71公里,东西宽30公里,北顶长江,南抵洞庭,西濒澧水洪道,长江“三口”泄洪经县境南注洞庭,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明万历以来,全县人民筑堤垸以维命。新中国建立后,尽管堤垸建设成绩斐然,但每遇高洪,仍面临堤垸难保、人民生命财产难保之危。1987年5月,省长熊清泉来安造大垸马坡湖堤段视察,随同视察的市水利水电局长丁孟春指着河对面的安澧大垸说:“那是一个蓄洪垸,一旦蓄洪,四面是水,人没有地方走,要搞一个安全转移桥。”县政协主席、分管水利的张爱亲赶紧补充说:“这条河是安乡境内的主洪道,把安乡分成东西两半。高洪期间,过洪量大,流速快,船不能渡,车不能过,交通完全阻隔,安全转移是个要命的问题,建安全转移桥是个天大的事情。”熊清泉同志说:“洪水无情,人命关天,这里是要建座安全转移桥。”这就是“马坡湖桥”动议。省市有关部门对这个动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地考察之后认为,马坡湖在安乡的北端,地域的限制性较大,在这里建安全转移桥,辐射面不广,对安澧垸特别是安乡全境的抗洪保安作用有限,向省委、省政府提议改在大湖口湖、自治局河和澧县官垸河上的大湖口、夹夹、毛家岔三处汽车渡口各修一桥(这三条河均系淞滋河的分支),以贯通大湖口至津市、大湖口至县城、大湖口至黄山头的公路。省委、省政府同意“北桥南移,一桥变三桥”意见,形成由省计委、省交通厅、省水利水电厅“三家负责,各修一桥”的“北三桥”方案。事后,省计委、省交通厅、省水利水电厅联合组队到大湖口渡口、夹夹渡口和毛家岔渡口进行实地考察,认为修建这三座桥,不仅满足了安澧垸蓄洪保安的需要,也极大地方便了澧县官垸的蓄洪保安,是实惠两县人民之举。但对“各修一桥”未形成一致意见,“北三桥”方案搁浅。 修建抗洪保安桥,是安乡人民期盼已久的事情。“北三桥”方案搁浅后,县委、县政府仍未放弃努力,在李顺同志任省交通厅厅长后有了新的转机。李顺同志任过安乡县委书记,在安乡工作二十多年,把抗洪保安与贯通湘北干线公路结合起来,在县城与大鲸港之间修建大鲸港桥,并表示愿为修桥之事尽心尽力。康福清将李顺同志的讲话整理成谈话纪要,报送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申报修建大鲸港大桥自此名正言顺地启动。对安乡的县情非常了解,调离安乡后一直十分关心安乡的建设。1989年11月17日,康福清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向李顺同志汇报。听取汇报后,李顺同志果断提出“北桥南移”意见,放弃“北三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