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54|回复: 9

散文 快读沅水 罗永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2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                                              
       罗永常
       一
哦,沅水,你这使人魂牵梦萦的大江,你这《竹枝词》、龙船号子和船夫谣汇成的大江!一种狂狷美,一种苍凉美,一种大气美。
江流万里,源头一勺。当它还在贵州云雾山叮当作响时,它还没有名字,完全是野山野水。暗泉陡涧,泠泠作响,若清晨野步,听溪涧浅唱,赏群鱼嬉水,人生一乐也。往下走,江流成股,便有了自己的名字,但不叫沅江,而是叫清水河。河水遂山势而下,溪谷清幽恬静,山径依山信水,时有猴群出没,恰似“两边猿声啼不住”、“一片孤帆日边来”之写意。当它经过九湾十八滩流至湖南黔城便改名易姓——沅江。这时的它,已出落成为大家闺秀,大气而娟丽。垂扬拂水,修竹苍苍,木楼吊脚,钟声悠悠,江边鸭、鹅嬉戏,满河橹歌浮动,妙不可言。
从五强溪到桃源的百里沅水,更是风景秀丽,苍艳入画,真乃一江沅水,一江渔歌,一江美景矣!
夕阳西下,船过潼舫,只见船在红色的江雾水光中浮游,遥听《采菱曲》,不禁神思飞向远古。当八月既望,漳江赏月,只见星月交辉,渔火点点,浮洲若烟,水荡月荡人也荡,亦真亦幻飘飘若仙。
到缆船洲凭吊古迹,更是别有情趣。洲如船舫,恰似鹤汀凫渚。相传是武陵渔人缆船之所,亦为“舍船”遇仙朽烂之地,故又名“烂船洲”。在此寻觅武陵渔人旧迹,回味少时老师常给我们所讲的那个“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故事,遥听傩坛的晨钟暮鼓,给人以无限遐想。再看“后门洞”,只见洞门深锁,门迹天成,粗看似有门隙可投,叩则有声,细窥才觉不通行。仙门古禁真幻之间,不与吾等凡夫俗子互通闻问,且不遗憾!
从烂船洲解缆,将篙只轻轻一点,便到了被誉为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渔村曲水环绕,重峦夹峙。夕阳西下,平洲古渡,远村近舍,杨帆渔舟沐浴在烂漫晚霞之中,泛出一片绛红之光。在此欣赏“三日同辉”之奇景,且千载一遇也!使得多少游船中水容与,踟蹰不前!
哦,沅水,分明是一阕独领风骚的千古绝唱,使我平添无尽的激赏与冲动。
沅水是一条被中华传统文化濡染过的河流,是一部记载着远古文明的典籍。相传屹立在沅水之滨的辛女崖,是高辛之女在此化石为崖。《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现在,盘瓠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在国内外受到学界关注。
一代骚祖屈原,在他报国无门,悲恸无望之时,曾多次行吟沅江之上,笔走龙蛇于涛声叩窗之时。屈原初涉沅水“济沅湘以南征”的斑澜背景,是在他从溆浦返回时展开的,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翌年春,“朝发枉渚”,屈原伫立船首,腰悬长剑,当船行至白鲢洲时,他临风长吟《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洄水而凝滞……”从哀郢以还,问骚人足迹安在?自《涉江》之后,听《渔父》棹歌几回!尽管屈原已成为历史,但“屈平辞赋”把沅水濡染得醇香古朴。
可以这么说,《桃花源记》也是从沅水中流出来的。一则,陶渊明南来北去,一生中多次行吟于沅水之上,因此他非常熟悉沅江的风景,也非常热爱这块仙源乐土。二则《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武陵打渔人,也是顺着沅水寻到“仙洞”的,还有留在沅水中的缆船洲、后门洞、问津亭,是凭籍也罢,附会也罢,无论怎样说,它们都给沅水凭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千百年来,陶老先生种下的美好理想,不知使多少文人骚客、仁人志士为之忘情、陶醉。每当桃花夹岸,杨柳拂水之时,他们或顺水而下,或逆江而至,来重温陶老先生那个旧梦。唐代的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牡牧,宋朝的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明朝的公安派“三袁”,他们寻梦而来,或低吟,或高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成为沅水文化中的瑰宝。
近现代又出了两位与沅水血脉相通的文豪,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丁玲。在沈从文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均是沅水风光和两岸人事的凄馨韵味与生命的歌哭。丁玲年少曾在沅水之滨的桃源师范就读,课余闲暇,她时或去双洲踏青,时或到沅水划船,因而在她的许多散文中都能闻到沅水的芬香。
沅水不仅是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一川仙水,也是历代将帅横马跃刀的古战场,留下许多惊魂动魄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在马石的营盘洲,相传是因为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而名,与之对峙的沅江峭壁上的七星洞,相传是诸葛亮布疑阵所凿。据传,诸武候撤兵之时,有意在洞中放下一部兵书,要是有人获得此兵书便可得到诸葛氏的真传。这个传说把年少的栗裕那颗驿动的心撩拨得痒痒的,他在常德求学时,每次经过七星崖,总是望着古洞出神,还先后两次攀上绝壁寻找兵书。也不知是他真的找到了兵书,还是在洞中沾上了仙气,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有百胜将军之美誉。
顺水而下,船行不多远,仰望悬崖上的十余眼石洞,只见古气充溢,苔藓贴壁,相传东汉名将马援在沅水征讨五溪蛮时,特为他凿下的作战室和休息室。再往下,船至双洲,便能见到一突兀石矶,崖高百尺,壁如削成,相传是当年关公在沅水磨刀时,试刀所劈,成为千万年来威武的凭籍!
沅水夏肥秋瘦,温柔和暴戾同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组合物。当风和日丽之时,她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江鸥低飞,迈着抒情的舞步缓缓东去。她丰盈温和,母性十足,用丰沛的乳汁浇灌着两岸的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沅水子民。这些劳作惯了的人们,一生与水相关。水虽柔弱,却刚强了我们的筋骨;水虽消瘦,却潮汐了我们生生不息的血液。我们爱水,就像爱自己的皮肤和脸庞。许许多多肥肥瘦瘦的日子,被灵巧的妇人们摊开在流水的怀抱里洁净、滋润,然后捞将起来,喂养我们厚厚实实的人生。一个个好梦在我们心房里发芽、拔节,伴随着炊烟缓缓生长……
然而,当沅水发怒咆哮之时,它似野牛如老虎嗷嗷长啸,声浪越过峰峰壑壑波涌至峰天相连的远处,荡起粗砺古远、雄性且野性的回声!一旦撕破大堤,波峰排挞而来,繁华的城市,大片的村庄就会被它吞没。告别家园与重建家园,历史在岁月的河道上给沅水两岸的子民们演绎了一道亘古未有的重大课题。在上次特大洪患期间,当沅水尚未全退时,我乘舟顺水而下,只见两岸用麻袋修筑的数百里子堤的壮观景象与洪水退却后欧美杨、鬼柳身上挂着的漂浮物,发出的阵阵奇臭,使我的灵魂再次被深深震撼。沅水啊,你慈祥如母亲,又凶狠似暴君,你哺育了一切又能毁灭一切,你让人眷恋又让人恐惧,你是怎样的一条江河啊?!
随着汽艇疾驰,我独自伫立船头,迎着扑面拍打的冷风,默默地听着那澎湃高涨的江涛之声,似乎发出深沉而严厉的呼号。
是的,沅水走过去了又走来了,前人走过去了我又走过来了。这刀劈岩、缆船洲、七星洞、马援石室、悬棺、营盘洲、水心寨……这些闪烁着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沅水走过时留下来的脚印。而我的脚下又留下了什么呢?
是的,我是先人的后辈,也是后人的先辈。对于先人,他们是源,我是流;对于后人,我是源,他们是流,源与流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无源之流和无流之源同属于无生命之水——死水矣!
沅水兮,就算我是一滴刚从云朵中贸然坠落的水珠吧,请把我放在你的怀抱,伴随着你流向大海,流向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0: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么说,《桃花源记》也是从沅水中流出来的。一则,陶渊明南来北去,一生中多次行吟于沅水之上,因此他非常熟悉沅江的风景,也非常热爱这块仙源乐土。二则《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武陵打渔人,也是顺着沅水寻到“仙洞”的,还有留在沅水中的缆船洲、后门洞、问津亭,是凭籍也罢,附会也罢,无论怎样说,它们都给沅水凭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你的帖,也佐证了常德桃花源是正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波涌,沅水流长!流经桃源家乡的沅水,是一条被中华传统文化濡染过的河流,是一部记载着远古文明的典籍。相传屹立在沅水之滨的辛女崖,是高辛之女在此化石为崖。《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现在,盘瓠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在国内外受到学界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使人魂牵梦萦的大江,你这《竹枝词》、龙船号子和船夫谣汇成的大江!一种狂狷美,一种苍凉美,一种大气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9 07: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拜阅!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龚老,谢谢各位文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1 17:0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大气,具有方家风范。赞!(行文要规范,字大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6 12: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夕阳西下,船过潼舫,只见船在红色的江雾水光中浮游,遥听《采菱曲》,不禁神思飞向远古。当八月既望,漳江赏月,只见星月交辉,渔火点点,浮洲若烟,水荡月荡人也荡,亦真亦幻飘飘若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6 13: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沅水是一条被中华传统文化濡染过的河流,是一部记载着远古文明的典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2:03 , Processed in 0.0344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